菜系是我国菜肴具有区域性的种类表述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而人类的出现首先就是分地域的,在没有交通或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彼此是相互隔绝的。因此,在我国的发展史上,陆续出现了蓝田猿人、北京猿人、许家窑人、山顶洞人等,这些猿人(或后来的古人)为了获得食物或生存条件,不断地迁徙、融合,因而现在很难说谁是蓝田猿人的后代,谁是北京猿人的后代。所以,人类虽产生于一定的区域,但并不固定在这一个区域内,例如商代多次迁都,东汉以后的多次大移民,都说明一定的区域对人类来说是相对的,而菜系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和发展的。但是,在菜系的发展过程中,和社会的发展一样,存在着不平衡性,而这种不平衡性,促进了菜系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使它们不断地发生冲击或碰撞,其结果不仅使菜系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而且也具有鲜明的超区域性。
一、菜系区域性的本质与特征
人类的食物取决于生物资源,生物资源又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主体。生物资源的丰富与否取决于地理位置,尤其是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云贵高原没有内蒙占那样辽阔的草原,也就没有白云般的羊群,在他们的菜谱中很难找到“手抓肉”和“烤全羊”;我国的东北虽有肥沃的土地,却没有昆明那样四季常新的蔬菜,所以“渍菜粉”、“氽白肉”成了家常风味。因此,“近山者采,近水者渔”是菜系具有区域性的物质条件。在这种条件的作用下,逐渐地形成了这一区城内人们的饮食习惯,而这种饮食的习惯是人们一代一代地传递、积累和保留下来的,决定着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加工的方式。例如,一个人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首先接触的是饮食,而往往不满意的也是饮食,这主要是不适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因为饮食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生理上讲,食物的色、香、味、形在人的大脑中已形成了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如湖南人喜食辣椒,对辣椒的味道,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有很适应,如果缺少辣椒则会影响食欲,四川人对花椒麻味的适应性也是如此,这种生理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