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现了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意境,值得揣摩。上海的海派菜,吸纳变造的对象主要来自沿海和海外,是一种十分精美的,具有沿海风格的海派。在中国,海派现象最集中的地方,除了上海,另一就是贵州。
众所周知,贵州是中国少有几个民族移民大省之一。贵州的世居民族原为17个,从夜郎时期开始,这里就是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移迁徙地。明代30万大军从江苏、南京屯兵贵州安顺周边以后,移民蜂拥跟进,各地大量的少数民族则把当时的贵州视为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使贵州的杂居民族逐渐增至49个之多。抗战时期,贵州又成了流亡者的“大后方”,解放后,支援贵州开发建设的队伍几乎没有间断过。这样一个移民、戍边、支黔活动经年不断的历史,这个总是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的地方,使贵州这个具有悠久民族历史的内陆山区,形成了一种对外来东西十分开放,十分包容的文化。这个多种民族、多种文化形态长期共处和融合的历史。使贵州的民族菜愈来愈丰富多彩,也使民族和传统市肆菜中的海派特征愈来愈突出。另外,黔菜,特别是贵州民族菜,由于产生于高原密林,适应于苗岭山区,山民们在数千年的饮食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总结了许多药食同源、医食互补的经验。大山深处,许多苗药之类民族药材,往往同时也是食物原料和奇妙的调味料。用这些原料做菜,不仅好吃,而且强健身体,祛病除毒;用来调火锅的底料,做贵州最擅长的辣椒蘸水,做腊味卤味,都能产生浓郁的风味效果,而且没有怪味,没有某些民族菜适应范围窄的问题。大量的外地人来到贵州“发现”黔菜好吃,他们不仅会在这些菜点里发现“苗药”等植物性原料的异香,还会发现某种似曾相识,容易感到亲近的东西。前年,有个旅游企业在贵州搞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旅游策划,主题是“回家”。这个企业发现,贵州安顺屯堡村民的先辈,全是五百年前从南京调驻贵州戌边军伍的后裔,他们的服饰、习俗和词汇,竟然还保留着明代时期南京的许多习惯。可以想见,这些地方的菜肴,肯定具有一种天然的融合性和交织性。这种民族的融合及东西南北的交流、碰撞,当然会形成一种“以我为主,我中有你”的海派特色,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逐渐变成一种海派菜。不过,由于贵州地处内陆高原,民族、气候、物产同地处东南沿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