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束鉴定法
波尔多- 格拉迪尼昂核子研究中心的另一位研究员哈维· 吉冈则研究出一种质子束鉴定法,即利用粒子加速器所产生的质子束探测酒瓶玻璃的化学成分,通过分析玻璃的化学成分判断出产年代及产地。比如1920 年~ 1957 年的大多数法国葡萄酒的墨绿色酒瓶,玻璃中含有来源于摩洛哥锰矿的锰元素,如果那瓶1945 年的拉菲的酒瓶不含锰元素,就可以断定属于赝品。
据该研究中心2008 年9 月发表的公报,他们已建立起自1859 年以来的80 款不同年代波尔多红酒酒瓶所含化学元素的数据库,包括10 家顶级酒庄黄金年份(有1890、1892、1929、1945、1961、1982、1990、2000 等年份)的酒瓶。专门经营陈年老酒的英国古董酒公司已与该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并在波尔多联合成立一家面向私人客户的葡萄酒鉴定机构,名字叫“vincert”。
但是,严格地说,质子束鉴定法只能确定酒瓶的真伪,酒瓶里装的东西是真是假,恐怕还得做一次“铯-137”或“碳-14”鉴定。
添加物鉴定法
对于防不胜防的假冒名酒,以生产钞票防伪印刷油墨起家、并提供酒标防伪系统解决方案的瑞士sicpa 公司董事尼尔· 库普兰曾在《滗酒器》杂志(2007 年第7 期)发表一篇雄文——《打击非法贸易的斗争》,提出一个近乎开玩笑的设想:“除了在容器上做记号外,也可以在酒瓶内将符合‘通用安全标准’(gras)的添加物加进葡萄酒,以便检测内容物是否假冒或稀释。然后用一个手持式探测器,将可疑内容物与真品样本进行比对分析,5 秒钟之内就能获得结果。隐形油墨、防伪标记、射频识别和酒标数据库系统都有潜在的薄弱环节。”
如果真的把某种防伪添加物加进葡萄酒,判断的准确率可能接近dna 亲子鉴定,但喝起来恐怕也不是个滋味儿。
世界上最昂贵的那瓶葡萄酒之谜
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昂贵的一瓶葡萄酒,依然是那瓶1787 年的拉菲:1985 年12 月5 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以10.5 万英镑落槌,买主是《福布斯》杂志发行人马尔科姆· 福布斯,卖主是德国葡萄酒收藏家哈迪· 罗登施托克。据称,这瓶酒曾经属于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 杰斐逊,瓶身刻有他的名字缩写“th.j.”。
不过,对于这瓶拉菲的真伪,不少人一直将信将疑。直到同样拥有这样一瓶拉菲的美国亿万富豪威廉· 科克(上过《福布斯》富豪榜)在2005年花费巨资组建的调查团队的调查论证,得出结论:酒瓶上的“th.j”是用“转轴可伸缩的电动工具”刻上去的,而这种工具在18 世纪还没有问世。
调查团队成员包括曾在美国联邦调查局和伦敦苏格兰场工作过的情报人员、曾在苏富比拍卖行工作过的葡萄酒鉴定专家、纽约康宁玻璃博物馆的玻璃雕刻工艺专家以及波尔多- 格拉迪尼昂核子研究中心(cenbg)的菲利普· 休伯特,可谓阵容豪华,但最终还是从“th.j.”看出破绽。科克的律师遂于2006 年8 月31 日向纽约联邦法院递交诉状,指控罗登施托克制售赝品。科克在1988 年共用31.1 万美元向罗登施托克购买了4 瓶刻有“th.j.”标记的葡萄酒,包括 1787 年和1784 年的拉菲各一瓶、1787 年和1784 年的木桐各一瓶。
由于管辖权方面存在异议,这场官司至今尚未了结。但关于这瓶扑朔迷离的拉菲的故事,已由美国《费城》杂志执行主编本杰明· 华莱士写出一部336 页的长篇调查报告《亿万富翁的“醋”:世界上最昂贵的那瓶葡萄酒之谜》(兰登书屋2008年5 月出版),华莱士声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