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波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会长。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从事平面设计与摄影的教学工作近30年。作品数十次参加了国内外举办的影展影赛并入选获奖。
记得 2001 年正月初,安顺的一个学生告诉我说有亲戚在吉昌屯,正月十八他们村要举办一次盛大的民间迎春会的文化活动,听到这个消息我和几位喜欢摄影的学生便驱车赶去了,这是我第一次到屯堡的村寨,之后的20年几乎每年都会到屯堡的这几个村寨参加迎春会。
屯堡村寨
吉昌屯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距城中心二十七公里。旁边还有雷屯,九溪等几个村寨。
当我们驱车快到村口的时候,便看到了一片片鳞甲似的石头房子,以及众多的石头垒砌的石墙整齐划一的在建筑物中,高耸的碉楼静静的矗立在石头群里,渐渐唤起了我对屯堡历史兴趣。
迎春会活动的内容类似江淮地区的社火,也称为“抬亭子”,又叫“抬菩萨”或“抬汪公”。屯堡村寨大多供奉汪公,迎春之日四乡八寨的村民都会来到汪公祠堂烧香拜祖神,祭祀汪公,抬汪公出巡。红面长须身穿官袍的“汪公”他老人家从平日香火侍奉的“汪公庙”里请出,端放在一个红锦缎扎成的轿子里,由全屯最有威望的老人提锣开道下,走在前面的是手举“肃静”“回避”牌和由手持斧、矛、刀、枪的八位老者组成的卫队。随后就是年青人组成的舞龙队和装扮是清一色的长袍大袖、手持各色彩扇的屯堡妇女组成的秧歌队。接下来的是威风凛凛的地戏队,表演者个个身穿战袍,头顶面具,背插战旗,手持刀枪,甚是威武。紧随其后的是彩亭和彩车。彩车上站立的是由屯堡少年装扮的“西游记”、“白蛇传”、“八仙过海”等历史人物。整队人马前呼后拥,游乡串寨,热闹非凡。
出游的头一 天,各家各户杀猪、杀鸡来到寺庙里面供奉。
四乡八寨的村民都会来到汪公祠堂烧香拜祖神,祭祀汪公。
寺庙里面的油灯已经排得满满的,等待各寨村民点灯许愿。
迎春的队伍顺着村里的大路一路巡游,当巡游的队伍经过有人家的门口,这家人就点燃早已准备好的鞭炮,表示谢意,也预示着这家人家来年有好运。当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到菜花地的时候,整个吉昌屯鞭炮声此起彼伏,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这里就是最大露天舞台了,到处是涌动人流,会聚了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来看热闹,当然当地的小吃是少不了的,油糕、麻花、烤豆腐、凉粉、凉面,哨子面……五花八杂,应有尽有,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的吃喝玩乐。
“咚咚咚 锵锵锵锵锵-锵-锵,咚咚咚咚咚-锵-锵”那边地戏开场了……
由全屯最有威望的老人背汪公上轿子
红面长须身穿官袍的“汪公”他老人家从平日香火侍奉的“汪公庙”里请出,端放在一个红锦缎扎成的轿子里。
屯堡的地戏,村民一般又称之为“跳神”只是对外邀请时才称地戏。大概始于清乾隆与嘉靖年代,至今已二百多年。地戏被称作“戏剧的活化石”,是屯堡人对神灵崇拜传统的延续。它把所演剧目中的主要人物如关羽、岳飞、穆桂英等尊崇为能消灾纳吉的神灵,与傩戏有着十分明显的渊源关系。
屯堡的地戏在历史上只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和“文革时期”中断过,大部分戏服和“地戏脸子”在除四旧中被烧毁了。屯堡人一直坚信几百年的传统不能断,因此他们把“跳地戏”看作和生活中的事情一样重要。
许愿灯
卫队中的-老人
卫队由手举“肃静”“回避”牌和由手持斧、矛、刀、枪的八位老者组成的。
· | 孙家信作品 | 03-05 |
· | 滕树勇作品《苗疆边墙-乡亲》 | 03-05 |
· | 解密茅台酱酒传统酿制技艺 | 02-23 |
· | 600年时光- 屯堡故事 | 02-23 |
· | 五十年光影历程 彭香忠摄影 | 02-23 |
· | 孙家信作品 | 03-05 |
· | 滕树勇作品《苗疆边墙-乡亲》 | 03-05 |
· | 解密茅台酱酒传统酿制技艺 | 02-23 |
· | 600年时光- 屯堡故事 | 02-23 |
· | 五十年光影历程 彭香忠摄影 | 0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