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举如,1931年12月23日出生于金沙化觉镇金马社区(原化觉公社金红大队).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因为平时大家认为他有主见、办事公道,自1952年开始,在金沙县化觉乡金红大队,当了12年大队会计、22年村党支部书记......
他8年如一日,带领群众住山洞、睡石板,用钢钎二锤,破开坚固石壁,艰难凿洞957米,从60余米地表深处引出生命的清泉,解决6000余人的人畜饮水,浇灌3000余亩良田……
谭举如在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群众顽强不屈,苦干实干,从绝壁深处凿出了“生命泉”,也凿出了化觉人的幸福民生路......
靠钢钎二锤等近乎原始的工具,历时8年,从坚崖石壁里艰难凿洞1000余米,从地表深处60余米引出了一股白花花的清泉,不但解决了6000余人的人畜饮水,同时浇灌着3000余亩良田......
谭举如的精神和壮举,体现了共产党人为老百姓利益舍生忘死,百折不挠的高尚情怀和坚强意志......
金沙县化觉镇系金沙县东南最边远的一个镇,也是金沙县离贵州省会贵阳最近的一个镇。
由于其自身的喀斯特地貌,严重缺水。
虽然站在今天的化觉镇政府所在地一眼就看见乌江河,但是,隔着9公里的路程呢。
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主要是靠挖泥塘囤积的俗称“望天水”,如果“望天水”都没有了,就只能到来回两三个小时的地方去背了。
至于生产用水,老百姓似乎还没有这个概念,人吃都没有,哪里还有水浇地啊......
回忆当年情景:
有女莫嫁老鹰岩 岩下光棍连成排。
生个娃娃无水洗 要等乌江挑水来。
从当地的这首顺口溜,可以看出当地的用水有多么艰难......
不过,这种状况因为一个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个人,叫谭举如。
因为他认理不认人,只要他认为对群众有利的事必定坚持到底,说要干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人送外号“谭古头”(方言,通常指性格执拗的人)。
时任化觉公社党委书记王德昌曾说:
“化觉十街九扯(皮),那‘谭古头’放不得!”正因如此,谭举如一干就是34个年头,直到1986年,因为风湿疼痛难忍,他第七次向党委强烈提出辞职申请才得以卸任。谈到当年辞职的原因,他说:“因为自己的脚‘飘’了,走不稳,害怕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失。”
22年的支部书记生涯中,有8年谭举如是在和水较劲。
1966年,当地遭遇百年难遇的大天干。当地的庄稼颗粒无收,连山上的大树都干死了。
公社书记周继民着急万分,他组织了七八个干部花了几天时间,终于在今化觉镇政府大院左侧的一个叫老鹰岩的山崖后面找到了一处水源。
但是,这个水源在地底下六十多米,这对于当时还不通电的化觉来说,“用水泵抽”无疑还只能是科幻。
经大家讨论,最后得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唯一的办法:从老鹰岩的底部打洞将水引出。然而,据初步测量估算,从水源处到预定出水地方,距离在1000米左右,而且还是坚硬的石壁,怎么打?
“怎么打,即使用手抠,也要抠出来!”公社书记周继民表态,掷地有声......
当然,不可能用手,钢钎二锤还是有的。
报告打上去了,批复同意的同时,还有一些炸药之类。
公社连夜开会,讨论谁来任指挥长,最终的结果:王国祯(时任前顺大队党支部书记,已故)任指挥长,谭举如任副指挥长。
由于当时王国祯兼任了诸多职务,实际工作大多落到了谭举如身上。谭举如副指挥长走马上任了的第一件事,是确定了由31个生产队选出的以他为首的10个党员组成的“阴河洞水利工程先锋1队”和以付顺华为首的共青团员组成的“阴河洞水利工程先锋2队”。同时,明确了各队应该派出的劳动力。
谭举如说:
“现在遇上了大事情,考验我们的党员、团员的时候到了,是骡子是马,在老鹰岩走两圈就知道了!”
1966年农历7月13日,阴河洞水利工程开工了。
沉寂了千年的老鹰岩下,党旗飘飘,团旗飞扬,干怕了,渴够了的化觉人民,发起了一场向坚壁要水的攻坚战......
“胸怀愚公志,大山也能搬”这是当时悬挂在老鹰岩石壁上的巨幅标语。
一个宽五尺,高六尺的洞,在钢钎和二锤的合唱中缓慢掘进,据如今尚健在的付顺华回忆,每天50左右个人24小时三班倒,一天能够向前打两尺,就已经很不错了......
为了激励大家,工程指挥部做了一面流动红旗,每月根据统计人员统计的各施工小组的总进度予以精神表彰。
现年72岁的李光明回忆说:
“别看就只是一面红旗,各个小组为了得到它,可是卯足了劲。”
当时的报酬是:
参加工程的群众每人每月30斤玉米,10斤大米,1斤菜油,按日计公分。算下来,一天的工资大约是1毛钱。
睡的铺盖要自己带,有的群众家里根本就没有,就睡在干草上。
后来,公社弄来了一些被子,两个人一个铺盖,一个垫絮,每人还发了一双水胶鞋,大家都觉得很优待了......
工程进行到第三年,工程队得到了一个更大的惊喜。
县里配了一个柴油发电机。
今年64岁的廖科华说:
那个发电机大得很,汽车运到长坝(化觉当时不通公路),通知我们组织百把人去抬,谭举如组织我们去了一百多人,由技术人员把发电机拆成五块,我们分成五组,一路上喊着号子,抬了30多里才抬到化觉,第二天晚上,这个发电机就发电了,我们把电牵进洞里,亮堂堂的,握钢钎的人安全多了,大家都笑了......
这台发电机的到来,工程进度明显加快了......
到第四个年头,后洞开始与前洞同时掘进,南北外渠也开始施工。
后洞其实是一个天坑,有50来米深,分上下两层。施工点在最底层。这里是一个洞厅。
据今年86岁的谭举如回忆:
洞的面积有20多个平方,3米左右高。平时,打洞的人在底层打洞,其余人在上边一层休息或做饭并准备轮换......
在后洞施工期间,9个月里,作为实际负责指挥的谭举如既要负责领导指挥,又是实际的带头人,尽管施工的地方离家很近,他却几乎没有回过家......
有一天,他到街上为工地买材料,顺便回家看看,一进门,两岁大的儿子见到他就急忙往里屋跑,一边跑,一边惊恐地大声喊:
“妈妈,老伯伯,老伯伯(当地吓唬小孩而臆想的怪物)!”因为几个月没有回家,儿子都不认识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他了......
为统筹推进整个水利工程,确保“水到渠成”,在前后洞同时施工的同时,洞外的南北两条沟渠也相继动工。这时,谭举如这个突击手又领新任务,负责带领前顺、金红等几个大队抽调的40余人突击3公里多长的南渠......
工程最难的一处,是要在化觉集镇街道下边修一个高约2米,宽约1.7米的过水涵洞。因为是从街道中间穿过,根本不能放炮,完全靠人工挖掘......
谭举如亲自下洞,和大家一起一锹一锹把涵洞挖通了,挖出的渣土,因为赶进度,没有时间拉出去,结果渣土堆了半条街,最高的地方,几乎和人家的屋檐一样平......
谭举如清楚地记得: 涵洞挖通,是腊月二十六日,那天,也是各机关单位开始放春节的日子。大家刚刚松了一口气,谭举如接到通知,为了不影响群众过春节,要求他们必须在腊月三十以前清除所有街道的渣土。看着一个个“气鼓鼓”的弟兄伙,谭举如说:
“一根大腿都进去了,还怕再去一个连二干(方言,小腿)?干!”在他的带领下,堆积如山的渣土终于在居民年夜饭摆上桌子前全部清除得干干净净。为了奖励他们,那天公社每人发了他们一斤肉,10斤米。等他拿着东西回到家,家里人都睡了。
后洞的工程还没有结束,1971年三月,正在阴河洞工地干活的谭举如接到通知,要求他到已经动工的禹谟到高坪公路的史家田至母猪嘴段任副指挥长,负责该段6公里的统筹、指挥工作。谭举如立即动身赶到现场,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按照金沙县委的要求,禹谟到高坪定于1972年正月初四通车。
但是直到腊月二十六日,杨家桥涵洞还没有修好。
为了保证按时通车,谭举如和其他两个工友一起,在冰天雪地里连续干了四天,直到砌完最后一块石头,大家才回家过年。
吃年夜饭的时候,妻子看见他满是龟裂的手,哭了......
谭举如说: 辛苦是辛苦,不过一想到以后大家就能够坐上汽车了,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禹谟到高坪公路工程结束后,谭举如又回到了阴河洞,水的事情,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过。
李光明说:
“谭举如这个人,胆大,心细。有一次,他和一个姓何的人在洞里放炮。放的是梅花炮,四炮响了,有一炮没有响,那个人没有听出来,正要进洞去,谭举如一个飞身将他扑倒,炮同时就响了,还好,两人都只是沾了一身石粉。第二天,谭举如就规定,以后放炮必须三个信号,第一次吹哨子,说明药装好了,第二次吹哨子,大家要躲好,第三次吹哨子,放炮。你别说,也好得他,阴河洞这个工程全部结束,连一个重伤的都没有。”
阴河洞水利工程,是化觉人民不服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的体现......
“工程动工以后,引来四面八方的人参观,感动了许多人。其中,有一个来自毕节的参观团队,领导姓什么至今都不晓得,走的时候,他硬是悄悄塞给谭举如一大把钱。他走后,谭举如当着众人数,整整一百块,那时候的一百块,管用着呢。不过,谭举如不说,也没有人晓得,但他没有揣腰包,而是让大家打了牙祭(改善生活)。”付顺华说。
谈起谭举如,付顺华说:
别看这个人个子不高(实际身高一米六左右),文化不多,小学都没有读满。但是说话有精神,听起来特别有劲,他到洞里鼓励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是“苦干,实干,加油干!”有时候,他也给大家讲愚公移山的事情,他说,愚公那么老都不怕,我们怕个哪样?
愚公移山到后来,感动了上天,结果上天派了大力神把挡住他的两座山背走了。化觉的阴河洞水利工程,有点类似,也迎来了“大力神”。
1972年,阴河洞水利工程已经进行到第六个年头,两头掘进的民工依然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是,工程并没有一点停下来的意思。正当工程艰难推进的时候,县水务部门不知在哪里居然弄到了一台风炮机,这一次,这个大家伙是直接拉到化觉的,因为,这时的化觉,已经通车了。来了这个现代化的设备,群众的干劲更足了,掘进速度也大大加快了。
1974年农历三月十四日,一股水桶粗、白花花的泉水,在数千围观群众的欢呼声里,从阴河洞喷薄而出。“人们一边用手捧着、用草帽接着、甚至直接趴在地上喝水,一边唱啊、跳啊”,谭举如说,“那天,好多人都高兴得放声大哭”。说这些话的时候,年近九十的老支书眼里流着浑浊的泪水......
从此,化觉的前顺、金河、红旗、金马四个村(当时是大队),不但6000多群众以及他们的牲畜不再干渴,还多出了3000多亩旱涝保收的良田......
谭举如,与黄大发一样,一个共产党员响亮的名字,将和阴河洞一起,在当地老百姓心里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