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皮滩清水江水系的洛旺河东岸,有一山屹立,名曰“轿顶山”,为咸丰年间反清义军何得胜(何二王)统领的大本营盘。申之为“轿顶”,其形若轿子之顶而得名。但此山亦有“教鼎营盘”之称。那么“教鼎”一说,又是何等意思呢?是因为辛亥革命党人钟昌祚,为一位与此山有关的故人,著诗赞云“教鼎山麓劝学人”的名句,而留下的。
从洛旺河谷底,顺7公里蜿蜒山道攀上1100余米的山峰之巅,东可览黔南辽阔大地,西可眺开阳城东绵延山脉:脚踏的是乌江流域逶迤惊涛,身披的是层峦叠嶂莽苍一片。驻足山顶,依稀可见的古营盘残基和草木崴蕤的旷野,摇曳着隔世的宁静。仿佛,让人穿越时空,与膜拜了一个世纪的那个背景相遇。
他,青衣素衫,骑一匹瘦马,却怀揣着三本书。一曰《周易集解》,二曰《孝经衍义》,三曰《皇极经世》,直抵黄号军首领何德胜高筑的轿顶山营盘劝和。这正是咸丰年间当地鸡犬不宁,寝食不遑的一个黎明。那一路,马儿喘着缓气,在不紧不慢的行进中,回响着铿锵有力的蹄音。
那么,马背上的他,究竟是谁?又为何胆敢只身一人,前往那名声大噪的“反王”之处?如此的“以命相许”,如此的出人意料!他,竟然是1860年时任开州知州的地方官———戴鹿芝。
据史料载:戴鹿芝,浙江兰溪人。清道光十九年(1893)中举,二十四年成进士,二十七年补应朝考,以知县分发贵州,补印江县知县,升郎岱同知,历署修文、开州、定番、永宁等州县,平越州知州,代理安顺府知府等职位。戴公自幼习陆象山,王阳明之举,又习诗词,后留心经济。他勇于任事,不畏强暴,不避艰阻,每到一处均秉公执法,体恤民情,深得民心。
清咸丰十年(1860),戴鹿芝署开州(今贵州开阳县)时,为保一方安定,避免因战乱带来的农田废耕,在全县“父老遮道共留”的情况下,仍单骑赴何营。当时,何得胜即以:“箕踞坐”的礼仪方式,恭迎戴公独往,并云:“官来,吾英雄,官亦英雄。”会晤中,鹿芝云:“若曹吾子耳,父母不忍其死,汝何其也!”以予劝说……得胜虽严词相拒,但戴公为官清廉,能体恤民众,政声尚好,不忍加害,许不攻开州,而民众遂得耕种,后何以肩舆送归时,嘱云:“公在,吾等决不敢窥城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