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肩负使命、无私的奉献,心怀家国天下
早在中学时代,欧阳先生就有了探究天文奥秘的志趣。1952年他即将高中毕业时,当医生的父母希望他学医,而国家因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急需大批的地质工作者,鼓励学生报考地质专业。看起来,家庭和社会的需要均与其志趣相左。但是,历史的使命感促使其暂时放下了自己的志向,也违背了父母的期盼,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毅然把振兴国家经济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
欧阳先生1956年3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正值其大学即将毕业。或许,正是从这个时候他更加坚定了毕生献身科学、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信念。
考察他事业上跨越半世纪的多次重大选择,没有一次不是从党和人民的需要出发,更没有一次屈从于个人和私利的支配。
20世纪60年代,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国防能力,党中央决定研究核武器、和平利用原子能。为更好地开展核试验,需要进行地下核试验研究。1964年,国防科工委把试验场地的选择和核爆地质效应的研究任务交给了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经侯德封教授的推荐,既研究地质学也了解核物理的欧阳先生,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投身核试验研究工作。年仅29岁的他带领科研小组远赴沙漠和戈壁,开始了他的核科学研究生涯。从1964年到1978年欧阳先生曾两度参与国家地下核试验,顶着冬日寒风、夏季酷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完成了高空核爆炸、触地核爆炸和两次地下核试验的选址和地质效应研究。正是这段前后历时14年的经历使其最终成为地质与核物理的双料科学家,在为国家核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同时,也为其开展天体化学、地球化学与比较行星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因为欧阳先生曾在地处贵州的中科院地球化学所工作,又长期在贵州省委省政府任职,而且目前仍担任着贵州省科协主席的职务,所以他生活在贵州的时间很长,对贵州有着很深的情感。他在接受《天府早报》记者访问时曾说:“我家在贵阳,有几次调我去北京,舍不得离开就没去。因为那是我的根哪!人离开根,就会像植物一样枯萎。”
由于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他曾在不同场合,积极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岩溶集中分布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等严重的生态危机和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等社会问题。同时他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为岩溶山区的生态重建、资源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以及脱贫致富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