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晏明的收藏
旅游在线:说到“检漏”,可能是今天很多人往古玩堆堆中钻的动机吧?
孙晏明:不错,想腾云驾雾的人太多了。看了几本收藏方面的书就想来检漏,检漏不是捡垃圾,实在是太天真了。翻来翻去找指标,什么指标?书上说的指标,然后问一些一听就外行的问题。这叫“开黄腔”,这种“角子”不杀你才怪。你想,那些造假的人最喜欢的就是你找指标,做伪就是按指标来的嘛!他比你研究得还透彻。不过话说回来,有些责任应该由专家、媒体来承担。过多的鼓吹收藏,放大检漏,然后吹黑哨,给你乱判。
收藏是踏踏实实的事情,一开始就抱着检漏的动机,一定会出问题。古玩行有‘漏’就像买彩票有大奖一样,但中大奖的又有几个呢?古玩商都是懂行的,他有好东西也想买给识货的。你不懂,钱出够了,卖给你他心里也不踏实,怕被糟蹋了,宁可卖给一位懂行的哪怕钱少一些都可以,这就是对文物的尊重。一件东西都流传这么久了,一旦毁在自己的手里,怕对不起祖宗啊!不要仅因为钱,回头来还是不踏实,“唉!真不该卖给他,他又不懂。”我其实不止一次听到过这样的叹息。这个行业的深层处,其实坐得很端正,我们应该尊重。
说到这里,我们该把话题转向收藏了,就说说收藏吧。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收藏高潮:第一次是在北宋;第二次是在清朝的康、乾盛世;第三次是在清末民初。这期间,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都统统把目光投向艺术品市场,整个社会形成了以收藏为乐事的风气。今天的情况就有些相似,但更多是把艺术收藏当成一种投资。
就是社会上有这样一些人,对于某些物品有着自己特殊的爱好,并对此进行收集保藏。他们的收藏品,不一定要符合社会的共性价值,只要具备一定的数量或规模就可以了。这属于广义上的收藏家。还有一种狭义上的收藏家,也就是专业收藏界里面的真正收藏家,或者称之为专业收藏家,具备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修养、收集保藏一定数量的具有社会共性价值的物品,并进行专业研究或利用的人。如果你收藏了一两件艺术品的话,哪怕是最顶级的艺术品,也很难说你就有资格成为专业的收藏家,可以功成名就了。不要认为收藏的东西多又值钱就叫收藏家了。这个观念在清代就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真正的收藏家必须具备一定的收藏规模,同时,还要拥有一部分足以代表你收藏水准的精品。而人们要想成为真正的收藏家,自古以来只有两条路:要么自己动手,开始收藏;要么继承祖业,延续收藏。我国著名文物鉴赏大家朱家溍(1914-2003)先生家族,就是继承祖业收藏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