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学问,没有研究就称不上“家”,只能是收藏爱好者而已。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任何成名成家的收藏家,都是一流的鉴赏大家。像明代的董其昌,项子京;民国时期的张伯驹,孙瀛洲;现在大家熟悉的马未都,无一不是鉴定高手。清代有个叫潘世璜的人,写过一本《须静斋云烟过眼录》,详细记录了这位老先生所见过的古玩和字画。从某种意义上讲,潘世璜应算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他确实不具备财力和魄力,却情跟志迷地顾盼和追寻古玩艺术。只要听说某人得到一件好东西,翻山越岭、爬山涉水也要前往拜访。不是拜访人,是拜访东西。见到东西还会认真考察研究,之后再把它详细记录下来。时间久了,汇抄成帙,老人就想,要是将它印刷、装订成册,与同好分享,岂不更好。既然要成书,就要有个书名,起个什么名字呢?潘世璜一定想了很久——须静斋集珍录?须静斋汇宝录?须静斋识宝大观……似乎都不能表达这位对书画艺术有着特殊理解的老人颤抖的整理。捋捋花白的胡须,看看床头厚厚一摞手稿,突然再挥老臂,撩袖写下“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云烟过眼”这四个字告诉人们的,远远不止书中的记录,并且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收藏”概念了。这就是一种淡泊态度。现在流行一句话,“神马都是浮云”也有同样的意思。
旅游在线:是啊,云烟过眼,这让我们懂得了更多收藏中的道理。您能不能再给我们一些收藏建议呢?
孙晏明:好吧,收藏其实更多是寄情于物的表现,比方说有人收藏旧马灯,有人收藏筷子,有人收藏“三寸金莲”,有人收藏纪念章,有人收藏“性文化”,还有人收藏石头。说到收藏石头,你们可能听说过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据说米芾性格怪异,举止颠狂,还是个“石痴”,痴到什么程度呢?“遇石称兄,膜拜不已”。米芾做濡须太守的时候,听说河边空坝上有一块怪异大石。即下令把它搬回州郡。当大石搬回来后,立刻摆设宴席,并且跪拜于奇石之下,说:“我想见到石兄已二十年了”。“米芾拜石”的影响,甚至淹没了米芾的其它成就。过去和现在也有很多可以称得上“石痴”的人,但至少在颠狂上,还没有人超过他。若要贿赂米芾,拿石头,比钱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