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我对空间一直很感兴趣,你在做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一定很有意思。很多人会有一个偶像,他把偶像的东西复制到自己空间里。而你所有的空间,是对你自己生活感知的一个再现,你就是自我的生活方式的偶像。
蒲菱:我很在乎空间带来的感受。我家客厅设计得很好,色调很舒服,但是设计卧室的时候就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因为客厅都用了很温暖的色调,就想在卧室换另一个色调,于是我设计卧室的时候,我违背了自己舒适性体验和心理体验, 而遵循了美学法则。我用了一个薰衣草的颜色来做整个卧室,用了暖黄色的墙,尽管还是很温馨,做出来的对比很强烈。当薰衣草的颜色很重之后,恰恰是我个人不喜欢的。作为时尚我很喜欢,但个人空间里我个人是不喜欢在色度上大面积的明暗对比的。
从那次以后我就觉得,当你想从超越人本之上的某种超能体验的时候,已经离人很远了。我想做一个美学规范给别人看的时候,并没有尊重自己的内心原则。所以我觉得真正历史上的一流大师,最终都是回归了原初的那个点。我在上海看几个大师展览莫奈、鲁本斯以及中国画家的画,我就看中国画家的画极近技巧及美学化各种技巧精美,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但有一点,没有一幅作品能感人,而莫奈,尤其是晚期,没有过多技巧可言,甚至画得很笨拙,但是觉得他用他的眼睛在看世界。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被中国整个遗忘了。所以中国的空间设计,好多是与人的体验无关的,全在张扬视觉和形式极限, 忘记了人居住其中获得的心理感受,包括广场、大楼都在冰冷地拒绝人,而把形式当成了第一诉求。
我就觉得很奇怪,从国外的大师设计到本土设计,都是强调形式主义或者权力意志的一种极限制,都忘记了人的亲近感,一直到我们所有细节化的小产品,包括咖啡厅,都在想要炫耀、夸张。有时候想到国外意大利、摩洛哥的小街小巷,在户外放几张座椅凳子,便是所谓小资经典视觉形象.其实我觉得那是很难复制的,那是一种闲散心理,那是真正的与人贴近。当把这个从美学的角度刻意来营造而为之时,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很多视觉设计、空间设计不断在膜拜形式、膜拜样本,而忘记了自己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