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妹:石老师,据传,上个月您到贵阳时,专程去参观了“五彩黔艺博物馆”?
石老师:是的。我对民族文化展示非常感兴趣,所以在回京途中专门抽出一天时间,上午参观了“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下午去了“五彩黔艺博物馆”。这两个地方,都是我去年了解并向往已久的去处。
九妹:听说,“五彩黔艺博物馆”是一个美女开的?今天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呗。
石老师:说“巧儿”老师是美女,太庸俗了,太low了。巧儿老师,我以前并不认识,微信也没有加过,但是心慕已久。慕名来自于她作为“七姊妹”之一,参与了歌唱家雷艳发起的“致敬古村落”捐建岜梭芦笙场的活动。
九妹:这么说,一直是一个热心民族文化传承的老师啊。
石老师:对,她自从撰写研究生学位论文起,开始大量搜集、收藏少数民族服饰,其中大部分是苗族服饰。苗族绣片中针法的细致、色彩的艳丽、图案的精美,还有苗家图腾“蝴蝶妈妈”的故事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深深打动了她,也帮助她顺利完成了论文。这其中的点点滴滴,简直像一个爱情的传说。
我见了巧儿老师以后,惊呆了。她气质优雅,秀外慧中,温婉贤淑,条理分明……随领导出国时她的英语比专职翻译还棒,现在是贵州民族大学的教授,据说还经营有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这么完美的女子,我简直是惊为天人。我看着她,她就像是“一座博物馆”,具有吸引人去探索却永远都探索不尽的文化奥秘和女性魅力。
但是,她却把收入所得上千万元,用于民族服饰文化的收藏和研究,其中的大手笔就是创办了这个“五彩黔艺民族服饰博物馆”。这是一个完全公益性的博物馆,虽然开馆不到一年,已经在全国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
九妹:石老师这么夸赞她,不怕别的女子心里酸酸的吗?
石老师:呵呵,你不会吧。“巧儿”只是她的微信网名罢了,她叫“陈月巧”。一个来自广西的壮族女子,为了贵州的民族文化,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五彩黔艺博物館
艺术,其实就是一本历史书。它记载了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大到王朝更替、沧海桑田,小到悲欢离合、花前月下,都洗不掉艺术的烙印。
正如中国的刺绣,从尧舜时代便出现的刺绣艺术,直到今天,历经数千年的斗转星移,依然保持着自己昂扬的生命力。从民间,到贵胄、到宫廷、再到民间,这一个几千年的轮回,从来都没有消磨过刺绣艺术的光华,它见证着中华民族的磨难与荣耀。
今天,我们已经无缘得见尧舜汤时代的刺绣艺术,也无法窥得《尚书》中记载的“衣画而裳绣”之一斑,但是,在两湖地区出土的战国和两汉的刺绣作品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出,当时的绣工已经达到了多么高的艺术境界。一针一线便是书写历史的如椽大笔,将我们这个国家的艺术血脉连绵不绝地传承了下来。
盛行于宫廷的苏绣,沉迷于荆楚文化的湘绣,固守天府之国的蜀绣,远离中原地区的粤绣,这公认的“四大名绣”代表了中国刺绣的最高境界和最大的成就。
真正的刺绣,是需要用心的。无论是成名已久的四大名绣还是苗绣、闵绣等少数民族刺绣,每一件艺术品的工艺师,都是耗尽了自己大半生的精力在进行创作和加工,每一件作品都是他们呕心沥血历经数载甚至数十载之作。
2016年4月12日,五彩黔艺博物馆在观山湖区开馆。近乎标准博物馆展出方式的空间,如梦境般泛着微光,引起人深沉而复杂的少数民族式想象。这里陈列着博物馆主人陈月巧经历10年累积收藏的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服饰及生产生活实物。
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在郁郁葱葱的林边溪畔,他们用自己手中的丝线,在衣服上记录着民族的历史,讲述他们先祖流传下来的或动人、或悲壮的传奇故事。
只有在这刺绣里,你才能真正领略到苗族和侗族这两个少数民族的魅力,才能亲眼见到他们的瑰宝,五彩黔艺博物馆通过关注、展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让世人了解这些日渐消逝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