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5月22日凌晨六点,天蒙蒙亮。
怀着对李端棻大人的崇敬,我翻身起床,驾车前往位于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水塘村松山小阜半坡上李端棻山上的墓地,四周果树成荫。
他的墓坐西向东,封土直径11米,高2.5米。
墓前石碑刻“诰授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显考李公字苾园之墓”。
1987年该处被公布为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端棻(1833年—1907年)。
字苾园,贵阳市人。
清同治二年进士,历任学政、刑部侍郎、礼部尚书之职。
“戊戌变法”的支持者,失败后被流放新疆,中途被放回贵州,主讲经世学堂。
著有《苾园诗存》一本,善书法。
当日凌晨,我从贵州日报社旁边的百花山隧道口,经中天甜蜜小镇进入永乐乡地界。
过鱼梁河大桥前的庙边,见到一座规模不小的“青龙观音寺” 屹在 128县道大关口。
公路的北侧立着一块白色石碑,上书“李端棻墓”。
沿路进去先看到左边有条岔路,在市级文物保护碑路边,再进来的主路往里走,才看到路左边出现两行柏树,夹着一条弯曲李端棻墓。
山坡并不高,走上台阶就看到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墓碑,后面是一堆硕大无比的封土,这个景象在画册的照片上已看过无数次了,这次前来,主要是想确认一下具体位置,好带路给他人,以免人们少走弯路。
李端棻夫人的墓,虽说在李大人的墓正右方约五十步的低洼处。
由于隐没在茂密的树丛中,也难发现。
李端棻墓周边是一片坟地,埋的都是后来的异姓,在其附近有“皇亲诰封一品夫人”之墓。
往永乐方向前行几百米,路的南侧出现了一根高大的华表,落款是“孙端棻敬题”,这是为李端棻的祖父所立。
华表下面开满了鲜花,琵琶金灿灿的,蜂飞蝶舞,一片祥和。
过了华表所在的位置,往前再走一小段就到140县道与128县道交汇的尖角处,是盛产桃子和桃文化而闻名水塘村。
李端棻墓所在的大关口距离永乐村(永乐乡乡场)有五公里,在永乐职业学校和贵州省扶贫开发生物技术基地的旁边处。
在华表附近有李端芬母亲何太夫人的墓碑。
中午,在永乐职业学校食堂二楼,我参观了他的生平展。
他在186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
他直言不讳,擢内阁学士,为大学士倭仁、尚书罗敦衍所器重。
1872年,出任云南学政时,正当云南政局混乱,文教事业每况愈下,跋山涉水,足迹遍全省,认真考核各地生员,多方促进。
不数年,云南的文教大有振兴。
因文学而受清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知遇,他历任山西、广东、云南、四川及山东等省 乡试主考官及顺天乡试、会试总裁。
全国会试副总裁。
光绪十五年(1889年),李端棻主考广东乡试,十分赏识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并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梁启超为妻。之后迁任刑部侍郎、工部侍郎、仓场总督。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在全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奏请改革专习考据、词章、帖括的旧式书院,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首都设京师大学堂,各省的府州县遍设各级学堂,开设外文、算学、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和外国历史;还建议设藏书楼(图书馆)、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遭到清朝王公大臣奕䜣、刚毅的反对,暂时搁置。
后来李端棻的这一奏请,旋即被总理衙门审议通过和光绪皇帝降旨允准,于两年后逐一付诸实施,为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敲响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丧钟,拉开了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序幕。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前,李端棻向光绪皇帝密荐康有为、谭嗣同,变法时,李端棻积极参与,光绪帝将其破格擢任为礼部尚书,大力推行新政。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李端棻被革职流放新疆,中道滞留甘州。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赦回贵阳。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贵州巡抚聘李端棻主持贵州经世学堂讲席。李端棻、于德楷、乐嘉藻(采丞)、李裕增四人出于“谋黔省教育之发展,振兴贵州文化,培养新学师资以应教育发展之需求”的目的,创设贵阳公立师范学堂(该学堂是贵州第一所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底,李端棻联合士绅于德楷、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等,将原设北书院的贵阳府中学堂移至雪涯洞,改设为贵阳中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贵阳中学堂改称通省公立中学堂。
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更名为贵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1月17日,李端棻在贵阳逝世,享年75岁。
从弟李端榘子葆忠嗣,由继子李葆忠将李端棻葬于贵阳大关口。
李端棻为戊戌变法领袖人物、北京大学首倡者、贵阳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贵阳一中和贵阳市师范学校的创始人。
他推荐了一批维新人物,除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外,
还有黄遵宪、严修、熊希龄、 唐才常、狄葆贤、徐勤、欧榘甲、韩文举、夏曾佑、汤寿潜、寿富等人。这批人在戊戌变法乃至后来历史上都起到过重要作用。
足见其鉴人上的过人之处并十分了得。
他的识人之明更有趣事可探。
李端棻是戊戌变法的直接策划者,关于他事到临头告假一事,也是值得我们深究的。
要知道: 事关贵州省的官方文化名人确实为数不多,李端棻其人其事,应该还有很多轶事可志,很值得我们认真探究,这对我们极力倡导的全面打造其故里,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事后,贵州省警察学院刘枧主任告知我: 吴若海国学班的人本周六要去永乐,要我再去探路。
并约我同行。
我马上回话:
我在贵州日报社门口等你们并回信:
贵州日报门口旁边的百花山隧道口去只有半小时路程就到了。
一路百花开,枇杷金灿灿。
6月5日我受省警官学院刘枧及吴若海国学班刘佳心的拜托,按照他们的要求,在6月10日这天有数十人到永乐乡,参观李大人陈列室和4个观摩点,中午饭后进行讲座,下午饭后再返回的顺序。
我提前在6月7日(全国高考第一天)上午九时,再次驱车,前往位于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及水塘村、阿栗村联系。为6月10日的数十人探访李大人的事迹 再次带路。
为他们联系参观点和餐饮休息地而行。
到了永乐界牌旁的农家乐~忆味轩,与周主厨协商好,6月10日我们先参观李端棻陈列馆,再到盛产桃子和桃文化而闻名水塘村及石笋沟水库后再进行讲座。
在永乐二中,我与学校的秦仲文老师联系好本周六来他们学校参观李大人陈列室,他表示支持,特意安排专人负责接待。
我向陈列馆旁边的贵州省扶贫开发生物技术基地的龙步天主任告知:
他们来参观陈列馆后,再来参观其基地,均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在与他们交流中,我们都认为:
李大人直言不讳,善长书法。
是我们贵阳乃至贵州的骄傲,
应打造李大人故里,
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他官居一品,不仅是光绪皇帝的重要助手,也是大力倡导全国广办学校、推广现代教育的先行者。
他遗有《苾园诗存》一卷,载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版《贵阳文献汇刊》第五期,收集了李端棻百余首诗。李端棻不仅是清末维新派重要人物之一,还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首倡者,他坚持不懈,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张大典《谈谈人才成功的外部条件及其他》一文中引述了他的名言:
“非天之不生才也,教之之道未尽也。”(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更加深了对他的了解,
很受启发, 特赋词一首:
北大成立首倡者,李端棻,贵阳藉。
同治进士,礼部尚书职。
戊戌变法支持者,受牵连,被革职。
流放贵州承办学,志不改,惠故里。
宓园诗存,遗著有一册。
刚正不阿荐人材,国栋梁,强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