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智,1943年3月生,贵阳人。大专文化,历任饲料附属厂厂长、养殖实验场场长、粮油供应站副站长等......
他从1984年1月开始收藏,收集书刊、报纸。
现藏1917年1月1日至1927年3月1日的《大公报》合订本数册。
1927年1月5日至同年9月3日的《民国日报》第42期至306期合订本三册。
1935年12月9日至1938年2月10日的《救国时报》(在法国巴黎创办)合订本一册。
1938年1月11日至1947年2月的《新华日报》合订本数册。
1941年5月16日至1947年3月27日的《解放日报》合订本十二册。
同时藏有新中国各时期的报纸两万余种计五万余份、书刊一万余册......
刘玉智从1963年开始藏报,半个多世纪收集华文报纸5万多种,50多万份,上百名文人墨客,政界官员参观后,留下墨宝赞赏......
他是贵州最大的民间党报馆创始人,他的藏报数量逐渐增长,5年前在贵阳市郊永乐镇修建了一个具有规模的藏报馆基地,
分别建了三栋楼房,有藏报展示馆、党报收藏馆和来客赠书展示馆。对外开放展示馆。
刘玉智藏报馆是贵州具有影响的民间文化收藏,免费向外开放,许多学校、企业、文化机构将该馆列入长期文化知识学习和教育基地......
刘玉智藏报馆的发展,得到家人的支持,藏报从他一个人扩大到一家人在做一件事......
整个系统从数量、管理令人震慑,让参观者眼界大开,因此他们的心血也换来了社会各界许多赞誉,2015年中共中央委员邵华泽向刘玉智颁发《中国集报之家》牌匾......
在贵阳市永乐乡,刘玉智有一座私人藏报馆,内有各类藏报5万余种、40万份,重达30多吨,包括《国民日报》、《救国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晨报》等十分珍贵的报纸,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一颗藏报心,执着半世纪!”
刘玉智这样总结自己。
谈到为何藏报,他说:
“最初,只是为了读报识字。后来,越发觉得报纸是本《百科全书》,于是开始收藏。这一藏,至今整整51载了!”......
1963年,21岁的刘玉智进入原贵阳市面粉厂工作,担任通讯员一职......
仅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他,对于这份工作倍感压力......
“当时工资非常低,只有十几元钱,大部分还得交回家中帮补,学习需要的书籍,绝对是一种奢侈品。”刘玉智说“如何才能胜任这些工作呢?当日,办公室订有报纸,于是,我想着可以通过读报的方式学习识字。万万没有料到,起初最简单的想法,却让自己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玉智回忆,报纸就是一本《百科全书》,让他大开眼界。
从那时起,他就喜欢剪报纸并贴在一个小本子上,后来,报纸越来越多,剪报不过瘾,干脆整张报纸收集。
说到自己的集报起源,刘玉智话匣子大开......
“为了集报,可谓耗尽毕生心力。从北京的潘家园、琉璃厂,到上海的文化街,甚至省内和贵阳市内的各个废品收购站,我就像是一个拾荒者,沉迷于我的‘淘宝’生涯。”
刘玉智感叹
“报纸可是个好东西,通晓天文地理,纵横古今中外,它是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我们可以在其中了解人生百态,学到很多知识。”......
从集报的那天开始,刘玉智开始学习写作,对于一个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他,集报让他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几十年来,他的知识如累积的报纸一样在逐年增加,他在《贵州日报》、《贵阳日报》以及省内外大大小小的党报党刊上发表了上百篇集报心得和收获感言......
刘玉智说: 为读一份号外他会因激动而失眠,为一张报纸的终刊会失落得泪流满面…….
他在《中国集报信息》的一篇文中写道:
“我每每阅读1959年《贵州日报》出版的一张号外时,心潮总久久不能平静,一幕幕往事仿佛又在眼前,往往终不能寐。”报纸,几乎占据了刘玉智生活的全部......
从1963年开始集报,到2012年在老家永乐乡建设完成私人藏报馆,再到如今藏报馆完善管理,他整整用了51年光阴完成了自己的集报“大业”。
在永乐,刘玉智的私人藏报馆由300平方米的展馆、200平方米的收藏馆和100平方米的仓库组成......
有建国前主流报刊、建国后各地专州市县级党报40多万份,全国各地年鉴、史志1万多份......
有试刊号创刊号停刊号终刊号等特种报纸千余类......
创刊杂志几百种,各个时期的重大新闻报纸2万多种5万多份……
“馆藏报纸中最早的报纸,是1917年1月1日至1927年3月1日的《大公报》合订本57册......
解放前的报纸更是多达数百册合订本......其中《国民日报》、《救国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晨钟报》、《晨报》十分珍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刘老告诉记者,除上述报纸外,馆藏的报纸还有“金报”、“中国第一小报”、“丝绸报”、“伞报”等各种特殊报纸……
这些“藏品”被刘玉智如“珍宝”般收藏着,一字排开的报纸展板、码放得整整整齐齐的收藏架、堆积如小山般的旧报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总重量超过30吨的报刊,令人叹为观止......
刘玉智感叹: 他今天拥有的所有精神财富全部来源于报纸,报纸是知识的传承,30吨报纸不仅是个人的财富,更是社会的财富......
他自豪地说: 我用报纸将三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大学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他们在墨香中成长,在铅字里吸取知识......
人们在看到整整一个展馆琳琅满目报纸的时候,难以想象在每一张每一叠报纸的背后都藏着一段辛酸的故事......
“几十年来,他就像一个捡渣渣的人,背上背着个编织袋,满身灰尘和泥土,成天窝在废品垃圾站和废旧书报市场里。以前通讯不方便,他到这些地方一去就是一整天,家里有大小事情,从来都找不着他。给他2元饭钱,他舍不得买吃的,宁愿饿肚子,也要积攒下来买旧书报。”说到刘玉智的集报生涯,老伴蒋学美既无奈又心痛......
几度哽咽,眼眶湿润......
“在还没有搬进现在的报馆新家之前,这个家哪里像家。家里除了报纸,什么都没有,客人来了拉一摞报纸就是一张凳子。几摞报纸叠在一起就是一张桌子,60个平方米的家报纸堆积如山,里外都是,我都不愿客人来家里坐。”
为了让自己的家更宽敞一些,这些年,刘玉智在乌当区乡下每月花300元租了一间房子来存放自己的“宝贝”,“路虽然远些,但是房租便宜,省钱。”刘玉智乐呵呵地说。
为了修藏报馆,六年前刘玉智看上了老家永乐的一块荒地并想买下来,他向亲朋好友筹足了钱,自己动手拉电线架水管当监工,足足建了六年。
“当二层楼盖顶时,刘老第一件事就是把放在乌当乡下的报纸搬进来。三个孩子一家三口来了,他把床单往报纸上一铺说,那就是你们的‘床’了。”说到这些往事,老伴蒋学美心里充满无限辛酸。“
有一次,我实在忍无可忍了,一狠心,趁他不在家卖了几摞报纸,他回来知道后,心痛得病了几天,要和我闹离婚。现在好了,藏报馆建成了,不用再为往哪里存放报纸犯愁了。孩子们现在也非常理解和支持他,主动帮他收集报纸。”
“它们就是我一生的财富,这种财富是金钱换不来的。”刘玉智说。当有人以150万元的高价购买他的藏报时,他说,这里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是发自心底深处最执着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