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朗,女,1977年生。
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
后就职于贵州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至今。
2001年开始先后跟随省内、省外及香港古琴名师习琴。
现为贵州古琴协会副会长......
自2013年古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古琴迎来了历史上最蓬勃发展的时代。
除了专业音乐学院教授古琴外,民间出现大大小小的各种琴馆、琴堂。
学习古琴的人群从音乐学院的学生扩展到各个年龄层和社会职业,却少有人真正把学习古琴当做是了解和建构一个审美体系的问题......
她认为: 古人说的“古琴”和我们今人说的“古琴”在认知结构、社会功能、审美价值上已有不同。无法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始终处于“传统”的外缘而不得其法。
更谈不上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在9月15日的“精读堂”活动中,覃朗和市民们分享了古代社会中关于古琴审美标准的特定模式......
覃朗曰: “我很幸运遇见古琴、遇见美。她独有的声音美学,契合了我对精神世界的感知和人生诉求。怀着内视的归宿感,得以安然行走在我的有生之年,微笑的看着这个超乎正常的世界。这是我观看世界的方式。”......
她学琴: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这两年,在贵阳,古琴渐“热”。
如果想学琴,无论男女老幼,向亲朋好友打听打听,或者上网搜索一下,总能找到去处......
但在覃朗决定学琴的2002年,想要学习古琴,还被认为是相当“奇怪”的想法:
绝大多数人最多只在电视剧《大明宫词》或者《笑傲江湖》里见识过古琴之美,连古琴的实物都没有见过,更别说抚上一曲,要想在贵阳拜师学艺,确实让人“侧目”。
但覃朗却找到了老师,贵州知名的琴家。
学琴的初衷如今想起来似乎更像一种命中注定。
2002年,覃朗无意间走进一家音像店,店中正在播放的古琴乐曲瞬间“击中”了她,“当即就买了一张碟回家,夜晚,一个人静静的听,越听越觉得安静、平静、宁静,几乎就是一夜之间,我决定要学古琴。”
那时候的覃朗25岁,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了四年的陶瓷艺术,回到贵阳在贵州师大任教。
大学的课时宽松,覃朗有更多时间和自己喜欢的绘画、书法、陶瓷、设计“呆在一起”,如今,又多了一样-古琴。
覃朗学琴的劲头有点儿“吓人”,每天6个小时,再美好的音乐,都难免流于枯燥,但覃朗把它看做是一种修行,“修行,需要毅力。
领悟曲中精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是小众的艺术。练琴需要长久的时间,才能有所顿悟。指法娴熟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素养。随着阅历和经验的积累,才能领悟曲谱的意境。有的人放弃了,但坚持下来的人却能得到升华。”
越是技艺的提高,覃朗越觉得自己的不足,10余年间,覃朗南下北上,寻访名师,请教交流,再慢慢在研习中领悟......
如今的覃朗,在贵州已是知名的琴家,于她而言,选择学习古琴,其实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个方式让自己慢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她抚琴:只为悦己.
每天两个小时,凝神抚琴,这已经是覃朗生活的一部分。
手起弦动,余音袅袅。
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岳山、轸池、调弦、散泛按三种音色、三分损益率、五音、抹挑勾剔四指八法、按欲入木弹欲断弦……在研习一首曲子的同时,一整套理论也开始慢慢注入指尖流出的每一声乐音。
凝神抚琴,最让覃朗感受深刻的是这种古典乐器对人生自我的探究。“当我弹琴的时候,我是简单的,专注的,琴声映照的,就是我内心。我不需要去取悦任何人,我只为表达自己而弹。”
覃朗说,古琴运用减字谱,谱中大多没有音符时值的长短,只有弦位与指法,所以音乐的表达较其他乐器更为“遵从内心”,从她的理解而言,古琴之所以迷人,关键在于其带领着弹琴之人去探究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去“依葫芦画瓢”,即便每日弹同样的曲子,心境不同,感受不同,所表达的音乐也日日不同。“正是因为这种更多的、向内延伸的特质,古琴让我能够静下心来,学会专注,学会思考,学会和自己对话。”
在覃朗看来,古琴悦己,但也可悦人,这个“人”,不是普罗大众,而是知音。
“古琴需要你用心去听,它背后是五千年文化长河中至真至纯的性情至真至纯的表现。放宽你的眼界,开阔你的心胸,试着用你心底的那种东西去体味古琴曲,或许一首听来;‘无调‘的琴曲会在你处于某种特殊情境的时候‘与你心有戚戚焉’。”......
她授琴:分享慢生活
“古琴、绘画、陶瓷、书法、设计,我之毕生所爱,云集于此。是这些艺术形式传达了我的‘美的立场’。这一切‘形式’不是来自预先形成的图像观点,而是来自多年艺术过程自身的体验。把它们聚集在一个空间里成为一种姿态。这姿态可以是私人的、亲密的,也可以是公开的和广阔的。”
这是覃朗给刚开张的“云会古琴馆”写的“开馆语”。
对于覃朗而言,这个空间在数年前就已在心中长出了它的模样。
墙上素雅的水墨,是覃朗自己的作品,桌上泛着亚光的青花茶具,是覃朗自己去景德镇烧制的,茶具上的青花,也是自己一笔一笔慢慢描画。琴馆里的家具和摆设,来自不同的城市,琴案是乡下淘来的老树根,椅子是订制的,但不上漆,一定要自己细细打磨上蜡,就连茶桌上的茶单折页,也是覃朗自己用毛笔书写而成,字体娟秀,配上淡雅的插图,精致又脱俗。
古琴让覃朗的生活慢下来,慢带给覃朗的,是更简单,更专注,更真实,也更快乐。开办古琴馆,覃朗希望有缘之人能够一起分享这种慢生活的乐趣。
古琴馆除了教指法,也讲与古琴有关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覃朗说 :“古书记载:琴者,禁也。禁者,吉凶之意也。在现代生活中体现为禁自我肿胀、过度思考和人的理性与傲慢。古人说‘见山立志,见水生情’。这都是古人认为弹琴的目的,和自然沟通,跟古人对话。它是自我修身养性的载体。”
古琴长一米二十七,就是三尺六寸六,代表一年的周天,它上面也是有十三个徽,十三个圆点,这十三个圆点其实就是音阶,它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再加一个闰月,有十三个月。
琴面是弯的,而它的底板是平的,表示天圆地方;它架起琴弦,叫乐山,琴弦斜着下来的,像流水从高山上流下来......
“这里不单只是学琴,而是提供一个场所,弹弹琴,喝喝茶,聊聊天,让人的身心都能安静下来,享受慢生活,哪怕是一刻也好。”
覃朗凭案抚琴,一曲《山居吟》,恬静苍古,轻微淡远,内心当真安静下来......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
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
古琴的声音非常独特,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有两层意义:
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
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
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
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
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像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
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
9月15日下午3时至5时,在贵阳市亨特 千翻与作书店举行的,以我国古代古琴巨作《溪山琴况》为文本,贾朗主讲并现场直播演奏的曲调,为我们分享了古代社会中关于古琴审美标准的特定模式......使我们另眼看溪山-从《溪山琴况》漫谈古琴传统之标准......令吟听者大开眼界,久久不能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