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海关旁边六洞桥)的张之洞,
是清末洋务派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一生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原则,主张以“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劝学篇-会通》)......
他大力发展军工重工业;
创办了华科大、武大、南大等多所学校......
他强调“保种”“保”,在洋务派领袖人物中较能维护国家权益,并大力兴办书院和各种实业学堂,对清末教育影响很大......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1837年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一说是贵州省兴义府。
其母朱氏是邛州(今四川邛崃)的知县千金。
他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期转化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作息与常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时睡觉,晚上十时起床办公。
大理寺卿徐致祥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兴居不节,号令无时”。
后来粤督李瀚章奏称:
“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
他注重教育和治安,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也是由他开始主导……
他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八国联军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刘坤一与驻沪各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
有《广雅堂集》。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成为晚清“四大名臣”。
文化大革命期间,其墓遭人破坏,尸骨从此失踪直至近年寻回。
他十八岁中举人,廿六岁中进士。
同治二年探花,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期转化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注重教育,对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他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
同治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是后期洋务派的首领……
张之洞1884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起用退休老将冯子才,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
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
在英、德支持下,成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
督鄂期间,着力扶持民族工业,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并筹办芦汉铁路。他主持修筑的武昌南北长堤和汉口后湖长堤排除水患,划定了20世纪初的武汉三镇与今天的武汉市相近的城市规模,同时支持民族企业家操办水电等现代化市政建设,为她自近代以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
1894年署理两江总督。
曾上疏阻和议,要求变通陈法,力除积弊……
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戊戌变法……
1901年与刘坤一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仿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为全国最早采用的近代教育体制。
继刘坤一署任两江总督后,1903年2月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拟“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并委任缪荃孙负责筹建,为近代南京大学之开端。
1903年强调办学首重师范……
1907年授大学士,9月4日与袁世凯同日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
张之洞一生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原则,主张以“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企图在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基础上,“法外国教养富强之实政”(《正学报序例》),增强国势,巩固清王朝统治。他强调“保种”“保”,在洋务派领袖人物中较能维护国家权益,并大力兴办书院和各种实业学堂,对清末教育影响很大。他坚定地维护封建统治与封建伦理,“斥民权之乱政”(《劝学篇序》),成为近代民主新潮流的对立派人物……
咏怀吊古等方面,中晚期诗歌多表现封疆大吏的情怀,夹杂一些对内懮外患﹑国势日下的懮心。
他在诗歌上既反对轻浮纤佻,又反对诘屈怪僻,自言“河北老生喜常语”(《哀六朝》),主张“平正不入恶道”(《輶轩语.读古人文集》)。
他批评黄庭坚的诗“多槎牙﹐吐语无平直”。
称扬苏轼诗“荡坦无雕饰”(《忆蜀游.摩围阁》),又说“江西魔派不堪吟,北宋清奇是雅音。”(《过芜湖吊哀沤簃》其四)所以他与当时诗坛上盛行的诗歌流派“同光体”异趋,主要是承袭干嘉诗风余绪,糅合唐宋﹐采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诸家诗歌路数而出以唐人格调,别开一派。他的诗虽然也有学古痕迹,但不有意标榜古人,也不为时风所囿。
他依自己身份,称心而言,以学识才力为根柢,运用自如,无论写景叙事抒怀,遣词都戒浮泛而求切实,用典则避堆砌而求精当,形成一种重厚宽博的风格。
古诗如《题董研樵太守太华冲雪图》﹑《新春二日独游慈仁寺谒顾祠》、《九日慈仁寺毘卢阁登高》﹑《携家游江亭》、《彭刚直公挽诗》等,近体如《九曲亭》、《悲怀》、《焦山观宝竹坡侍郎留带》等,都能表现这种特色。
张之洞除诗以外,还有大宗奏议文字。
骈文也有一定成就。
著有《张文襄公全集》229卷,其中诗文著作包括诗集4卷﹑古文2卷﹑骈文2卷。
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是以“致用”为灵魂的“旧体新用”论。
他在《劝学篇》中主张以“变科举”来推动新式教育,以“守约”来改革“旧学”,分类型、分层次地“广实学”,鼓励多层次的“游学”来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
张之洞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品格和学识两个方面,品格教育包括德化教育、情怀教育、理想教育、品质教育、人格教育、作风教育等范畴,反映中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层面;
学识教育涵盖实学教育、全面教育、学习方法、游学教育等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的展现。
张之洞家庭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转型教育的基本内涵,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
办新式教育,办实业,练新军。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
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的京汉铁路。北伐时有京汉铁路大罢工运动就发生在此)。
另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京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
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张之洞在武汉期间,主要兴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和布、纱、丝、麻四纺织官局等三大近代工业。
布纱两局,开始几年虽有盈余,纱局1899年也曾获利5万两。
由于外资纱厂的竞争,加上管理不善,纱布滞销,两局出现亏损,产品积压,资金运转不灵,被迫先后停产,丝、麻两局也被波及,同时停工。于是,纺织四官局,不得不于1902年由粤商韦柴封、邓纪常组织的应昌公司承租接办,租20年。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又聘租给徐廷荣等人组织的楚兴公司,后来发展成为华中最大的裕大华民族资本集团。张之洞花去近400万两白银,历时5、6年,艰苦创建的这一庞大近代纺织工业,虽然成效不大,但在武汉地区四局均属首创,织麻局更属全国首创,这对武汉地区近代化,乃至全中国的近代化,其影响无疑是不小的。
除以上三大近代工业外,张之洞还在武汉地区先后兴办了近10个中小型近代工业,作为三大工业的卫星群。与此同时,他还全面推行城市建设、交通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等一系列“湖北新政”,促使武汉地区的近代化出现一派生气蓬勃的局面;特别是由张之洞主持的1897年4月动工修筑、1906年全线通车的芦汉铁路,更起着全国近代化大动脉的重大作用。
在短短的10余年间,张之洞在武汉地区兴办的大小近代工业,共投入资金达白银1700余万两,职工总数最多时达16000余人。这一兴办近代工业的庞大规模,在晚清整个洋务运动过程中,显然呈现着后来居上之势。
可以说,张之洞为旧中国近代工业的第一代企业家……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贵州人的骄傲,我们应该以此来推动贵州的人文旅游。
打造"张之洞"故里,提升贵州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