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争,1960年生于贵阳。
国家一级美术师。
贵州画院院长。
贵州美术馆馆长……
陈争的创作观点很明确。他说:无论什么样的画,只要叫“画”,就属于造型的艺术……
一切创作的手段-笔墨、色彩、肌理,等等……
一切运用的语言,都是为造型服务的……
在他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包括他教授学生的时候,反复强调的就是造型……
什么叫造型呢?
有很多人会简单认为画得“像”或“不像”就是评判造型的好坏标准……
事实上,造型语言涵盖了很多方面……
把具体的物象通过绘画的表现手法再现或还原出来,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画得“像”,这是对造型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而造型规则各不相同,中国画史上如顾恺之、任伯年等传统的造型法则,以形写神,呈现了非常了不起的造型艺术……
西方画史上如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结构精准,同样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造型艺术……
另一方面,抽象如毕加索、米罗、蒙特里安等半抽象或全抽象绘画也有自己的造型规则遵循……
因此,对于造型不能局限于狭义的理解为“画得像”……
陈争选择的绘画道路是写实绘画的道路,所以就他而言,最基本的造型要求就是“画得像”……
事实上,不仅是写实绘画对造型有过硬的要求,写意绘画中,如果大量关注于笔墨,而放松了造型的要求,就会降低整个作品的艺术价值……
他说:我常常在一些比赛评审中看到一些想法非常精彩的画,因为造型出现了硬伤,最后败下阵来,是非常可惜的。绘画的本质是造型,这点我们一定要一直铭记并贯彻于绘画始终……
他说:在造型的训练上我非常注重。
在最基础的素描上,对自己的要求是“尽精微”。
徐悲鸿先生曾说:
“尽精微,致广大。”
能在细节上尽量精细准确的把握住,才能更宏观的对事物进行描绘。
在造型方面做到比较得心应手之后,我开始了对线条的应用训练。
他说:很幸运的是,在我每一个学画的关键阶段,我都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我的造型基础是在雕塑名家田世信先生那里打下的,田先生对造型的严苛要求让我受益良多。
每次我画人的时候,就会非常感叹造物的神奇-那样的眼睛配那样的鼻子和那样的嘴,就是天然的美。
有的人虽然整容以后变“漂亮”了,但那不是自然天生的美。我的眼里没有丑的人,只有不自然的人。
除了一些天生缺陷的,每个人的五官都是搭配好了的。
有人曾问弘一法师,什么是最美的画,弘一法师回答了四个字“全面协调”。
这四个字说来简单,实际很难做到。五官协调、情绪协调,表情协调,包括画材的选择也要协调。
有的人适合用油画来表现,有的人适合用水墨来表现;有的人适合用写实来表现,有的人适合用写意来表现,这些方面也是“全面协调”中很重要的方面……
造型原则一定要讲究“平衡”。平衡不是平均。
就像中国的秤,秤杆、秤砣和提绳,位置不是平均分配,但呈现的是一种平衡的美。西方的天平就是平均,那个造型就不如中国的秤美。拿人的五官来说,也不是完全对称的,如果画了一只左眼,机械的把左眼反过来当做右眼,肯定是非常难看的,以前已经有人做过了这样的实验。
但是这样的不对称的五官,放在一张也不完全对称的脸上,反而会非常和谐好看。
中国古老的面相学就把人的五官分得很细,左边和右边,三庭五眼,包括我们通常讲的“胡须”“眉毛”,都要细分哪一部分属于“胡”,哪一部分属于“须”,哪一部分属于“眉”,哪一部分属于“毛”。
一旦懂了这些知识后,画中国画的人物才会更细致深入,才会和谐……
中国画的灵魂是线条。
在把握好如何造型的基础上,如何用线至关重要,这直接决定了一个中国画家的水平高下……
如果说中国画家的天赋、知识、学养,甚至道德品格和品味,是一只老虎,那造型和线条就是虎身的两翼。
用得好,如虎添翼,“飞”得高;
用得不好,甚至“飞”不起来。
中华书法博大精深。
这个博大精深不仅表现在内容,还表现在对线条变化万千的运用上……
中国自古书画不分家,它们的灵魂都是线条。
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国画的同时练习书法,能够增强我们对线条的运用能力。
粗的、细的、柔的、媚的、怒目金刚的、柔情似水的、行云流水的、时断时续的……线条的形态千变万化,纵观这样丰厚的线条“宝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对应风格。
中国画家练习书法和中国书家的要求不同,其目的在于要能从线条的练习中汲取到适合自己画风的养分……
唐朝著名书法家孙过庭评价书法线条能“达性情,形哀乐”,充分说明了线条在中国书画中的灵魂地位。
和西方画种使用立体三维造型不同,中国画用线条造型,而线条可以独立被审美。好比我们如果请到柳公权、颜真卿、王羲之等十位书法大师来写“白日依山尽”这首诗,我们将得到十件艺术品,而其艺术价值与诗的内容已经无关,审美意义集中在了书法的线条里。因此中国画家在练习书法时应抱持明确的目的,即在千千万万的线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线条……
他说:了解我艺术经历的人都知道,我现在呈现的艺术面貌实际是经过很多尝试后才找到的……
之前我走过很多条路,画古代美人,高士,对弈,品茗,神仙题材,还画过一段时间连环画,也尝试过在宣纸上用厚重的颜料造出油画感,但这些尝试都让我没有归属感,很多时候还会画思枯竭,要去翻一阵子古书才又有题材来画,这种感觉让我很难受。这时我遇到了我艺术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之一-方小石先生,他告诉我:画不属于自己生活体验的东西,就如同二楼栽树。一语如醍醐灌顶……
我开始下意识的放弃了这些画材,转而寻觅身边事物,然后一个地方吸引了我的注意-高坡乡……
高坡乡是贵阳市花溪区下辖的一个苗族乡,海拔在贵阳市最高,属于典型的高寒地区,那里有奇特的卡斯特溶岩地貌和保存完好的古老民族风情。我第一次去高坡乡的时候就被那里的人深深吸引住了-他们的长相是非常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写照……
我开始尝试去描画高坡乡的人物风情,一开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的画笔已经习惯了描绘古代高士、美女,而高坡乡的人粗犷、黝黑,日常生活也和品茗、对弈完全不搭边,用以前的画法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我没有放弃,采用了一个很笨的办法-海量归纳法,比如到一个集市去把那一片的上百人全部画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去找他们的共同点和合适的画法。
这个方法虽然笨且慢,但我在这过程中慢慢摸索出了心得,画得越来越顺手,也越来越入迷……
在我之前的绘画中,因为题材的“不接地气”,家畜几乎不会出现在我的画里,最多有几只古意的飞鸟,即便是偶尔出现的牛,都是我“背”了宋吟可画牛的那几笔来应付……
当我的画材转向高坡乡后,我发现要跳开家畜是不可能了,因为他们的生活和家畜密不可分。
于是我“被逼无奈”,尝试着去画牛、鸡、狗等等家……
最开始也是不得要领,我发现之前背得熟透的宋先生的“牛”,如果和高坡人放在一起完全不搭,没办法我只好亲自到高坡乡去对着牛画。同样是牛,黄胄的牛和李可染的牛和齐白石的牛都是不同个人艺术世界的牛,都只能属于画家本人。
所以我也有了目标-要创作属于我自己的艺术世界……
生活本身就是鲜活的,不会枯竭的,所以来源于生活的艺术也肯定是鲜活永不枯竭。在兜兜转转、寻寻觅觅了这么久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艺术的源泉,这让我的心越来越踏实,我相信自己今后的艺术之路会越走越宽,也以我的经历与各位同行及艺术爱好者互勉前行……
这一番话语,是11月25日,贵州画院院长、贵州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陈争,在贵州美术馆举办的“大美就在脚下”艺术讲座上推心置腹的心得与体会……
当时现场人气爆棚,一座难求……
在讲座中,陈争与来宾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和艺术心路,并以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勉励走在艺术道路上或正准备走入艺术道路的友人……
陈争的画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地域特色,尤其他的“高坡人”系列,作为他艺术作品的代表,以笔代心,以画言情,每一根线条都在言说着画家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
除了人物,犬、鸡、牛、等皆为陈争所擅长……
如同讲座的题目-大美就在脚下,陈争的艺术之美来源于生活,是饱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和生命的温度的“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