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年 大年初一的下午,笔者去贵阳市永乐乡,悼念中国教育改革之父 李端棻……
李端棻,(1833~1907),字芯园,今衡阳市衡南县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李端棻历任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副总裁、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
1896,第一个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
李端棻幼岁而孤,曾随叔父李朝仪赴京城求学……
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
阅卷时,慧眼识拔考生梁启超。
该生以“熔金铸史”的文笔应答考题,以为是“饱学宿儒”,李端棻非常欣赏,于是将他录取,榜上排名第八。
后来,16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见这位识才的主考官。
才华横溢的梁启超给李端棻留下深刻的印象。
之后李端棻将其堂妹李蕙仙许配予梁启超为妻。 “自是颇纳启超议,娓娓道东西邦制度”(《清史稿》)。
1896年,疏请立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并建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
李端棻又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变法。
百日维新期间,授礼部尚书。
戊戌政变后,被充军新疆。后赦归,主讲贵州经世学堂。
晚年归故里贵阳,死后葬于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
忆往昔,为了推广 近代教育制度,知耻后勇,振兴中华。
李端棻在朋友圈内痛陈 旧制度缺陷,积极上书革新弊制,这无异于公开了他与光绪皇帝的同盟关系,从幕后走上前台……
光绪皇帝 一气之下 撒掉礼部尚书 许应骏 等六位礼部高官后, 任命李端为礼部尚书……
礼部尚书李端棻,可谓是一位权重位高, 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宣部长兼外交部长、教育部长、文化部长……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以及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集众要职于一身……
光绪皇帝的心思已经非常明了, 就是要让李端棻造势选才, 大力推新政……
我们一直认为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三驾马车, 其实这并不符合实际。
光绪皇帝的作用没得说,无人能比 ……
但是康、梁的作用被夸 大了。
这两人无职无业,有大把的时间在市井之间、文人之间纠集队伍,传播思想,摇旗呐喊……
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要知道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历史上没有哪次变革是靠耍嘴皮、动笔头干成的……
变革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 由外而内,靠武力推翻政权……
另一种就是 从内而外, 靠体制内李端棻等人出方案抓落实,来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 体制内的李端棻干的就是这活儿……
维新变法中光绪皇帝是推行者。
康、梁是倡导者。
出谋划策 、攻坚落实的是以李端棻为首的智囊团……
李端棻作为光绪皇帝的股肱之臣,他能够就国家大事直接与天子对话,举荐维新人士,参与变革顶层设计, 推进变革措施落地……
在变法中的贡献,相对于康梁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端棻是名副其实的百日维新的领袖……
只是好景不长, 百日维新 以维新派分崩离折而告失败……
康有为、梁启超远逃他乡, 谭嗣同等6人在菜市口身首异处……
李端棻也被逐出京城,远走新疆……
那一年的中秋节,对一个由兵丁押解离京,踏上远戍西域的文人来说,赋诗是抒发离愁别绪的最好选择……
慈禧 特恩赐李端棻返回……
李端棻在京讲课之余, 他又在贵阳王家巷今勇烈路私宅, 招集学生讲学。
三权鼎立论、达尔文的进化 光绪皇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西方学术思想……
对于一个满脑子八股文的民族来说,无异于新鲜事物……
当时,筑城守旧者为此出来了一幅对联,警告李端棻:
说他是一个平庸的人,刚获恩赐回到家谙科举取中……
上联:风烛残年, 不为将功补过,只想的思想,导以孱弱之身做个表率。
下联是: 康梁余党至今多,请尔常将颈子摸,死到临头终不悔,敢将孔孟比卢梭。
换成别人,估计会胆战心惊, 惹不起咱躲得起,赶快卷铺盖走人。
对于一位看惯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历经了官闱的刀光剑影,见过洋人耍横, 见过人头落地的李端棻老人来说,这些威胁不足挂齿。
他想好对策后作《闻谤自责》联语一则,挂在学堂的墙上,以表心迹。联语云:
我犹未免为乡人, 甫邀恩命释回,莫补前愆, 敢冒藐躬堪表率。
师不必贤于弟子,所愿英才崛起,突超先辈,庶几垂老睹文明。(贵州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三卷))
联语的意思,上联是:
我只是--个平庸的人,刚获恩赐回到老家贵阳就当上了老师,老师不一定就比学生强, 倾我所有进行教育授知识, 只为江山代有人才出, 期待首都设京着能在垂暮之年看到社会文明达殳各级学步。
此中表露的拳拳爱国爱民之心, 今天读来仍十分感人……
李端棻在自己的第一家乡贵州贵阳 首开西方民主思想传播之先河。
1906年, 他与众多土绅呈请贵州巡抚林绍年, 将贵阳中学堂改名为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贵阳一中的前身),
1908 年学堂整体迁入新址,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中学,奠定了贵州基础教育发展基石, 为贵州教育的兴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06年由此成为贵阳一中创建之年。
光绪三十三年11月17日,李端老人綦走到了人生尽头,终年75岁。
继子乡人李葆忠将其葬于贵阳永乐乡大关口。
今天, 在北京大学校史馆,陈列着李端棻向光绪皇帝所上的《请推广学校折》……
贵州大学的建校年份由1942年往前推及1902年,也是其大功一件……
2019年2月5日乙亥年正月初一的下午,笔者去贵阳市永乐乡,悼念中国教育改革之父 李端棻……李端棻真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