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一染一绣绘出了村民新生活……
从贵州省贵阳老城区出发,途径银百高速,40分钟左右的车程即可到达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一个藏在贵阳城郊的古朴村落,距离著名景区青岩古镇只有两公里。
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小道上,刚进村就能看到一口老井,龙井村也正因这口清澈甘甜、奔涌不息的龙井而得名。
顺着井水流动的方向,村里修葺了一条小渠,渠的上游,村民们正忙活着洗菜、洗衣。
一头水牛正安逸地趴在渠的下游,享受着井水的清凉。
再往前,一颗大树下,村里的老人正围坐着交谈,时不时传来爽朗的欢笑声。
穿过一条石板小道,就来到了传统手工艺人张婷婷的工作室,三间青瓦木房围成的院子。
进门的右手边,是一口大染缸。
主屋是作品展示区,有蜡染、豆染制成的服装和配饰、家居装饰、精巧饰品等。穿过院落,是设计、打版的操作间。记者到达时,张婷婷正在染布,为新作品做材料准备。
张婷婷说,自己对传统手工艺的执着萌芽于幼时。
“少数民族地区都是自给自足,以前过年的新衣不是妈妈做的,就是外婆做的。
小时候不太懂,经常把我妈一件很好的衣服把它给剪了,然后给芭比娃娃做衣服。后来渐渐清晰了想法,把我的手工艺品传播出去,就是我的梦想。”张婷婷说。
2004年开始,张婷婷和哥哥在广西桂林发展民族手工艺品事业,几年间创立了品牌,工厂得到了发展。
2015年,张婷婷设计的作品贵州腊画扇子荣获由国家旅游局授予的“中国百家旅游商品”称号;
2017年,作品妙手穿青-侗布生活系列荣获由中国旅游协会颁发的“2017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2018年,张婷婷毅然决定回家乡贵州,回归到她发扬民族文化的初心上。“那时候在外面别人问我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们少数民族和我们汉族有什么区别?’我身边有苗族、侗族、布依族的人,她们回答得最多的就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们的文化习俗。’那时我就想,我刚好是做大贵州民族手艺的,那我就还是回到贵州,做一个自己的工作室来传播民族文化。”
回到贵州后,张婷婷计划将发展民族手工艺和扶贫结合起来,于是她就走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点和少数民族村落中,去寻找当地的染娘和绣娘。语言不通,就找当地的朋友当翻译。越是偏远的村落,越是感受到了村里妇女对此事的热情。张婷婷回忆说,因为他们缺钱,她们想做事养活自己,而且她们有手艺。
“那时我刚刚回贵州,我们去到丹寨的一个寨子里,点对点地收绣片,20块钱一片。有位80岁的奶奶绣了有三片,她走了10公里左右拿来交,当地人说是这她一个月的菜钱,那时候我真的是哭了。”
从找寻有手工技艺的染娘和绣娘出发,再给村里的年轻妇女进行培训、考核。截至目前,全省给张婷婷提供手工艺品的绣娘、染娘共计480余人,均是当时的一级建卡贫困户。由张婷 婷提供样品发至村里合作社,合作社组织染娘、绣娘制作,完成后再由合作社品控把关,发至全国各地景区的专卖店中。居家做手工,让每名染娘、绣娘平均每月增加了800元的收入。
张婷婷说:“回到贵州以后,我发现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带动扶贫。来到龙井以后,我发现我做的是乡村振兴。”
2019年10月,张婷婷将工作室开到了贵阳花溪龙井村。
张婷婷传统手工艺工作室的到来,吸引了不少前来体验蜡染、豆染等传统手工艺的游客。此外,还给龙井村及其周边村落的妇女做培训,带动她们加入到传承民族手工艺的行列中来,让龙井村重拾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一年半的时间,让张婷婷看到了龙井村落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组织餐饮合作社,村民开起了农家乐;
演艺合作社组织村民自编自导传统歌舞迎接前来的客人;天然的井水、绿色生态的果蔬也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人……
张婷婷说,只要有人来,就能带动村民的收入。“未来,我们龙井村会很富有,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些就是龙井村的乡村振兴!”
目前,张婷婷正在和村里张罗着筹办文化传承合作社。
下一步,合作社将扎根贵阳本土文化,发展非遗进校园,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创立公司团建、研学等项目,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龙井村的农村现代化发展。
张婷婷真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