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路过贵阳市大西门,偶遇一位挑货郎担的老人坐在商店外平台上,琳琅满目的乡土小百货挂满扁担,我求之不得的长把木勺子首先抢入眼帘。当老人剪断吊绳后,敏锐地看出我发现有点小瑕疵,想换一个又不好意思,就说“不得关系,你看喜欢哪个?”浓重的安顺口音饱含着理解和宽容,我不由问道:
“老人家是安顺人吧,好大年纪?”
“安顺尖山村嘞,80多岁了。”
有位年轻人买婴儿用磨牙棒,要用手机支付,老人马上取出二维码让他扫一扫,令我惊愕不已,他说“不用不行,人家都不得现钱。”
因忙赶路,我想另找时间和他聊聊,就拿出采访本记他的电话号码,老人说“我写给你”。刘荣华、电话、地址,清楚规范、一手好字。我顺口说也姓刘,他非把钱退还我不可(当然不可能),连说“一笔写不到几个刘字”,真是淳朴、厚道、亲切。
4月30日17点,我打电话问老人在哪里,想约他五一假期见面。因街上嘈杂,他很久才接听电话——在小十字银行门口。我立即赶去找到一家贵阳银行,老人见我到了非常高兴。他说五一起早赶火车回家,收菜籽、种包谷要耽误10多天。当时,我要去他的租屋看看,因不可能搭出租车,想和他一起坐公交车。他说走路去头桥才40分钟,挑子占地方,一般得不到坐公交车,除非是人很少或者下雨天。问题是我腰椎间盘突出走不了太多路,还不说时间太晚。随后,我提出帮他办个免费乘车卡,他说基本上不坐公交车,都是边走边卖。既然如此,就赶快书归正传。老人见我坐到路边坎坎上,马上把折叠凳让给我,推辞一阵子才交谈起来。
老人是安顺市西秀区尖山村人,一生务农,年少时在孙家庄小学读过书。1964年搞“四清”至1980年土地下放包产到户期间,他在生产队当会计,只管账不管钱,之后当小组长2届6年。改革开放以后,在农闲时卖小百货做点生意,因为安顺人流量小就到了贵阳。开始是挑着货郎担在贵阳铝厂一带卖,后来又挑进城在客车站卖,现在主要在大西门,城管人员来了就挑到小十字。他说不管在哪里摆摊卖东西,都没遭过罚款。过去晚上是住旅舍,现在和两个同寨子老者共租一大间房带卫生间,使用电磁炉、电饭锅、电炒锅,不占地方又干净。他们早上起床后做饭吃,10点多钟挑着担子出门,各走一方。中午在街上买点吃的,晚上9、10点钟回到驻地,做饭、吃饭、睡觉。每年在贵阳忙活8个来月,春节、清明节、七月半等传统节日和农忙时,就锁上门一起回家,过节或收、种庄稼。
老人在家修有200多平方米住宅,老伴生活能够自理,育有两儿1女,有孙子7个、重孙10个,大部分在外面打工,小孙子都大学毕业了。聊起年纪大了应在家享天伦之乐,他说在家坐起没事干就要生病,多少挣个钱心里高兴快乐,不说帮补小辈子,至少不找他们要钱花。他身体健康、开朗乐观,也不生病,不喝酒不打麻将,就是吸点烟,经常打电话问候老伴,也是子孙帮交手机费。目前存有底货千余元,过个把月去批发进货300元左右。每天挑担子的货有600多元,再少也有6、70斤重,包括木质瓢勺、擂钵、洗衣板、搔痒扒,小五金锅顶、鼠夹等50多个品种,这些日用品大部分在超市里买不到。小商品进价低卖价也低,卖一件只赚几角、快把钱,年轻人一般不还价,老年人还价时就卖个成本价,每天收入几十元没问题,反正是薄利多销,卖多少算多少,看市容和神仙过路图个好玩。
天色很快黑下来,想起老人们次日清早要赶火车,我就要他收摊子,他说还不忙走。我便买些面包来与他告别,老人说不饿不饿,习惯了晚点吃饭。当我从公交车车窗里看到缺牙缺齿的他在吃面包时,在敬佩老人起早贪黑、自食其力的同时,不免有些说不出的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