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如此多的名誉和资源优势,为何镇远旅游产业相对于期望值来说,迟迟不见勃兴?是与资源匹配的研究落差?与文化积淀开发的导向相悖?与旅游产业振兴的主观行为偏颇?原因到底何在?
资源优势不等于经济优势!镇远,镇远,你离旅游产业到底有多远?
我访问过镇远、贵阳、凯里,以及周边的黄平,施秉,铜仁等很多业内人士、地方领导、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等,大家均异口同音地说:“可能是交通问题”。也有人认为是“招商引导”问题。他们所说的交通问题,就是从三穗沪昆高速公路到镇远的这一段约50公里省道,需要翻山越岭的山区公路;他们说的招商问题,就是镇远资源委托经营问题。
其实,玩旅游,交通固然很重要,但是,一个地方的“旅游产业主观意识”和“对待旅游产业习惯”更加重要。
夜色下的镇远古城
借镇远,谈现象。
全国很多地方都喜欢讲旅游谈旅游,尤其是有点资源又没有绝对资源优势的县域地区谈旅之风风生水起,乐此不疲。“谈旅游”成了一种书面格式文件,一种政府报告条款,一种形象演绎习惯,是以一些地方应付各个局部办委之间的权利职能重要性平衡,而不是真正想发展旅游产业,也不知道旅游产业怎么干。湖南沅陵就是“说旅游,谈旅游”积极性很高的典范。
交通是一个地方发展旅游的准入条件,但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很多地方是因为旅游产业发展了才促进交通的快速改善。如四川九寨沟,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云南丽江,湖南凤凰县等地,这些地方是因为旅游产业的顺势发展,才有了今天交通设施的大幅改善。
有为的政府是“旅游产业发展在先,交通改善在后”,凡属于找到原因此先彼后,最终就是三天的剩饭:不冷不热!
逻辑思维:假如只要有了交通就有旅游,我国长达6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络所涉及的地方是不是都是红火得不得了的旅游区?回答是肯定的:no!
最典型的例子又是湖南沅陵县(2005年至2007年)。我为何总是用这个地方作为例子?一是因为这个地方谈旅游比较典型,二是我在这里留下过智慧遗憾!这个地方“谈旅游”非常典型,代表全国很多县域“谈旅游而不是干旅游”的普遍属性。
沅陵县属于张家界旅游产业集群三小时板块之内,又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优势。从投资开发角度,属于资源优势互补型景区,靠大的产业集群辐射,做出特色,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景区。可是,沅陵县在旅游产业发展导向上,停留在招商引资活动形式上,政府工作报告条文中,主观意识上出现导向缺失。认为沅陵旅游只要高速公路一通,什么都有了,就像戏里“船一靠岸,银子像碗口大小一样滚滚而来”。他们的一把手经常胸有成竹地对我说,“我们的一切就等高速公路开通,高速公路开通,旅游形势将一发不可收拾”。
实践证明,这样的意识十分幼稚可笑。如今,沅陵高速公路已经通车,沅陵的旅游还是停留在本地文化人和旅游爱好者心潮澎湃的传说上。
希望镇远不要重韬覆辙!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过去我们通常挂在口边和报告里面的说法是“政府要重视和发展旅游”,相对于政府来说,“发展旅游”这个提法是不完整、不准确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的“旅游业”界定也是不完整的,应该是“旅游产业”!国务院如果通过的是《国家旅游产业十年振兴规划纲要》你看看是什么力度?旅游业是个泛泛的概念,指的是不具备明显特征的一般行业业态,一定活动形式和社会关系。政府要干的,不是旅游而是旅游产业,只谈旅游不谈产业,就是空洞的“旅游名词”说法。一项政策只有涉及产业,才有规划、投资,实体,才有产业布局,才有产业分工,才有政策引导,才有财政税收调节。
“旅游”是相当于第三方行为,是学术名词,专指人的行为构成了与旅游概论大相径庭的要素称之为旅游。“旅游产业”是政府提供旅游行为者需要购买的产品,两者不是一码事。政府只有“旅游”而没有“产业”就是演绎名词解释。
这个概念,让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学院派误导了国人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