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之上探新篇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石桥苗寨的造纸作坊还有80余户,生产的皮纸主要销往周边县市,由于宣传不够,市场信息不灵,皮纸销量一直在几十万张徘徊,年收入也只在几万元至十几万元之间,到现在,生产皮纸的农户只剩了40余户,王兴武家就是这坚持下来的40余户之一。
王兴武家是石桥苗寨的造纸世家,到他这一代已经传承了18代。1980年,王兴武从丹寨县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石桥苗寨,开始跟父亲学习造白皮纸,这一干就是18年。18年来,王兴武跟着父亲起早贪黑,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只收入2万多元,尽管如此,王兴武却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全身心地悉心向父亲学习手工造纸技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8年的造纸实践,王兴武掌握了全套手工造纸技术和流程。这时,王兴武想,能不能够在生产白皮纸的基础上做点文章呢?王兴武是一个善于思考,肯动脑筋的人,2000年,王兴武试着生产彩色纸,并用这些彩色纸做成各种旅游工艺品。就是这一小小的改革,却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青睐,使他的彩色纸和用彩色纸做成的旅游工艺品销售猛增,一年下来,仅这一块彩色纸的销售额就相当于过去18年白皮纸的销售总额。
尽管如此,王兴武仍不满足,内心又在琢磨构思生产国画、书法用纸的蓝图。想法倒是很好,做起来却是很难,喜好国画、书法的人都知道,国画、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纸张的要求十分苛刻,就全国而言,从古到今,国画、书法大师们使用的宣纸多为安徽徽州生产的宣纸即“徽宣”,而徽州生产的宣纸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竹子。虽然,用树皮造纸在《后汉书?蔡伦传》里就有记载,但近现代用树皮造宣纸的却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王兴武能成功吗?
实践出真知,2006年,王兴武经过反复试验,硬是用构树皮生产出了第一批宣纸,而且,经过上海国画院组织的书画大家试用,认为王兴武生产的宣纸浸润度好,用于国画则更耐皴擦,有很好的表现力,十分难得。书画大家的评价就是最好的证明,王兴武成功了。
蒸煮好的构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