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超
我不懂画。不懂画却在此觍颜涎脸,我很惭愧。
然而还是想说些什么。
说什么呢?就说点儿题外话吧。撇开技法,绕过色彩,说说坚持把心底的画都翻出来,让世人都有机会遇见的再平吧。
我与再平是老朋友了。1999年春夏吧?黔东南州纪检监察系统宣教干部远赴中纪委浙江杭州培训中心学习,我有幸与他都榜上有名。由此,我们结下了一段二十余年的友谊。期间我知道,同为纪检监察系统的宣教干部,同为贵州黔东南赴浙的学员,杭州十五天的培训学习中朝夕相处的“同居者”。并且,我喜欢读书写作,他热爱速写作画,尽管领域差异,但毕竟心各有属,不知不觉中,又有了些惺惺相惜的感觉。
据说为了采风创作,他可没少吃苦头。我亲眼所见的是,不管上课或出差,他都随身带着速写本。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观察,在我们谈笑的时候速写,(某次我和他对坐闲话时的侧影,也被他形诸笔墨,我至今收藏)练笔,把有限的双休都投入到记录与观察中。据他说,凡周末,或长假与小长假,他多数时间都在画画,要么在画室里搞创作,要么在自费采风的路上。为了绘画,也为了开阔视野,他游历版纳、泸沽湖、海南、泰山、大连等地,饱览了各地山川,有时自费游历名山大川而经费又最拮据的时候,冷水馒头都是美餐…… 当然就小成了。
在县里,除单位的朝八晚五、包村驻点,他还主持着县美术家协会的日常工作。于是为“五斗米”折腰外的其他时间,他都选用线条勾勒,以墨粉填色,就这样彩绘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时间。
不过造物主也待之不薄。于仕途,当年的放牛娃变成了科级干部,尽管很基层,但由国家财政供养,也算没怎么愧对祖先了;于爱好,曾经的苗家崽做了美协主席,凭一支钢笔知名黔东南画坛,两本画册,一部人生,他自己也没怎么亏负自己。不是吗?履行公职就年年合格到领导信任让群众满意,泼墨挥毫就尽展才华得社会认同,纵使无泱泱之名,亦无煌煌之财,忝列基层小公务员之列而有此造化,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可以此生无憾,此生无愧了!
怎么说呢?就选题而言,我以为无论是他的钢笔画还是他的水墨国画,至少有三个特质。一是厚厚的乡土背景,二是深深的隐逸情怀,三是浓浓的归宿意识。遍览画册,不仅见其中无一不关乎山水,而且山必崔嵬,水必奔泻,都湍急了显性的峥嵘与局促。或者也安静,清幽的深山小景,与静水流深的弯潭,都拒绝浅沙游鳞。也有动静今古的比对,却今不掩古,动不扰静,浑然了幅幅意象终古的格局。作者的眼中似乎唯有山水,只剩田园,即便桃花源中偶现的人,也不过极其少数客卿般的点缀,远远成不了主角。其画作常常是山涧小桥流水,或一条幽径向朦胧的大山延伸,似无人却有人语,如:《家在大山》似无寨影却有归家人,茫茫的大山留着读者去联想,又如:《洪水过后的大山》没有描绘洪水留下的满目苍夷景象,而是一股清泉流经洪水“清扫”后的明亮山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大山自然恒久的调节功能和大山的原生态修复能力。其精妙的构思令人心生讶然。
仔细比对之后,我认为再平的画既衷情于山水,那么山水博广而人迹恰好,这也正是国画传统的印迹。比如漫漫山路却如梦如幻在云雾间,旷野茫茫却见牧归童影,江天阔广帆影半来等等,这都是国画的趣味。《蛙声十里出山泉》所以经典,就因借形拟声、化声入意后的以闹托静。然而画册中的再平竟然一反常态,只是一味浓墨山水,渲染生态,全然不顾传统画技中传神的“点缀”,这是怎么回事呢?
掩卷沉想良久,我明白了。我认为再平之所以敢于摒弃,是为了创新形式单刀直入主题。——这就可见勇气了。白石老人曾告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但大家既然看见了方便法门带来的利好,又有几人轻易言弃?——单单这一点,我都要为他点赞,为他喝彩!
然而再平的画中,人迹因何总是缺位呢?我想,除了技法上的考虑,可能更多的,是担心人物的存在,会削弱或影响到乡土安静主题的表达。再平既是一个外静内热的人,那么执着于有所作为,就该是他的渴望了。然而现实的要求与内心的需求往往未必合拍,因此些许的挫败感,也会使这个敏感的人退回内心,为此,当决荡江湖的雄心转入安静的塑造以后,心底的隐逸意识漂浮出来了,葳蕤安静的群山,与自由欢快的流水,就既让他向往,也使他着迷,于是他的画中,也就纯粹了一片片安宁静美的意象。
尽管山水的意趣因人得以彰显,但山水之清幽却因人而崩坏,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汉子,无论亲历、亲见、或读史钩沉都让他明白:历史的进程既躲不开也避不了,既说服不了也阻止不了,而身后的家园又日退日隐到无所着力,于是除了精神上的退守,除了尽量复原儿时的原始形态记忆,——你说他还有啥办法?
当然就只好“躲进小楼成一统”,请大家给画里的故乡让路了。
是了。现实既匆又杂芜,记忆又日见一日在回想中苍老,而那些不愿意随波逐流的人,却走不进来也退不回去,那就只好用关紧房门,用心经营自己的世界了。
怎么说呢?当大千世界都为钱忙碌,为利拼死的时候,我们的社会还有这么纯粹的人,就是值得我们庆幸的了。
二0一六年三月十六日
画室,一个让自己自由奔放的地方,每天下班回到这里,就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快乐的地方。
在艺术道路上虽然走的是自学之路,但三十年来,虽然换了很多岗位,但从没有放下过画笔,从88年开始作者相继在省及国家级报刊上发表绘画作品52幅、在州级文艺刊物偶有散文发表,出版有个人钢笔风景画集一本,散文集一本。绘画作品在黔东南州具有一定影响力。个人事迹被写入《黔东南州艺术家略传》一书。
现是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黔东南州美术家协会理事,台江县美术家协会主席。
作者出生在苗岭,成长在苗岭,对这里的自然环境有着特殊的感情,因而工作再忙也不忘用画笔描绘苗岭山水。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只要到周末便把心思放在了绘画上,并用大量的时间研究曾刚、王中年、张泉等现代著名山水画家的笔墨,从中吸取绘画笔墨技法,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钢笔画创作,后转入了国画创作。
近年来主要作品有:《森林》《通村公路》《苗岭生态》《家在大山》《天路与古道》《山寨暖春》《牧归图》《洪水过后的大山》《松树林》《插秧时节》《生态家园》《锦秀河山》《高山流水》《山里人家》等一批绘画新作。
苗族人祖祖辈辈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使这里长期保持着原生态风景,故赢得了“最具原生态的地方” “人类心灵的栖息家园”的美誉。因此,热爱苗岭山水,描绘苗岭山水成了自己一惯的艺术追求,使他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从作者创作的一幅幅山水画中可以看到作者强烈的家乡之情和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母亲的强烈愿望。
2008年调任县文联党组书记,期间兼任文联主办的《苗疆文艺》杂志美编,2011年调任台江县政协智力支边办主任,2016年4月组织抽派下乡驻村开展同步小康工作,2017年退居二线。
20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