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1889—1942),
又名王周道,布依族。
1889年出生于贞丰县陈板村(今望谟县蔗香乡),
1904年考中武生,后随贞丰督带班伯坚所部转战贵州黄平等地。
1909年班部解体,王回贞丰。
1913年贞丰改州设县,王任下江水上警察队长。
1926年周西成主黔政,委任王为黔桂边区清红两江独立保商营长。
1929年初,国民革命军43军军长李晓炎(贞丰人)以同乡关系封王为贵州西路纵队司令。
因而在1929年李晓炎与周西成火并中他拥李反周。周阵亡,李主黔政18天后垮台。
王见风云变幻莫测,即回乡扩充实力,控制着南、北盘江下游与红水河上游的水上交通和沿江地盘,系少数民族上层和地方实力派人物,被称为西路四大天王之一。民国时期黔西南地区的实力派人物。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下,一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革命形势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对革命队伍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当年在红七军攻克榕江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第一纵队也进入贵州境内,在红水河上游南北盘江流域掀起了革命的浪潮......
1930年4月下旬,红八军第一纵队转战千里,经激战突围,来到黔桂边境的百乐。
此时红八军第一纵队经过长途跋涉、恶战之后,伤亡较大,只剩下500余人,一时寻找红七军也有困难。
进入贵州境内是唯一可行的选择。在北渡红水河进入贵州之前,第一纵队了解到贵州境内的南、北盘江流域,属黔西南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西路水上纵队”司令王海平的实力范围,当务之急是做好王海平的统战工作,通过多次派人与其进行推心置腹地接触,王海平同意第一纵队借地休整......
1934年,王海平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北上抗日”的主张,参加了由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民主联军,并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改造他的部队。
在王海平的大力支持下,黔桂边委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黔西南地区成为了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4月红军在途经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的8天时间里,先头部队先后同国民党军和保安部队进行了9次战斗,但蹊跷的是,在最为险要的北盘江 天堑 却没有战斗发生,而是一场 假打 。
据此推断,这场 假打秀 幕后的真正导演也是神秘人物王海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贵州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王海平利用自己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和武装实力人物中的影响和威信,与中共黔桂边特委组建了抗日救亡义勇军,并出任司令。
王海平和中共黔桂边委在黔西南地区开展的一系列抗日活动,引起了国民党黔、桂当局的恐慌和仇恨。他们立即对中共黔桂边委和王海平开展的活动进行监视,横加干涉,同时停办了王海平的兵工厂,派兵围剿中共黔桂边委和王海平的武装。
1942年2月,王海平在中共黔桂边委的劝说下转移去了广西百色。
5月12日,王海平离开百色准备前往桂林找地下党组织时,不幸刚到柳州就被特务逮捕,押往贵阳。
5月28日被敌人杀害于贵阳。
年仅53岁。
王海平作为一个布依族地方实力派人物,积极追求进步,向往光明,是贵州人的骄傲,是值得人们称道和永远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