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在云南逼死坡被弓弦勒死,南明重臣兵部尚书郑逢元于云南宝台山出家......
他一生以屈原忠贞爱国自居,便取其旷古之作的《天问》,从上古数至当下,问及自然、社会、人生,规劝统治者举贤任能,接受历史教训,故云“天问和尚”。
之后不久,吴三桂得知郑逢元出家修行法名“天问”,实为忠君爱国之意,就派人去宝台山迎接郑逢元到昆明近郊来居住.....
1667年,吴三桂以“构衅苗蛮,借事用兵”,扩军索饷,试图反清......
陈圆圆、天问和尚进行多次规劝,结果都是徒劳无益......
志不同道不合,郑逢元不辞千里, 返回贵州老家思州府,遁形于茂龙塘北象形坡天罡寺.....
天罡寺住持崇拙和尚为欢迎郑逢元天问和尚归来,特对寺院做重新修缮,举行“天罡寺”更名为“天安寺”仪式,恳请天问和尚郑逢元当住持......
郑逢元是报国无门才结缘佛门......
1675年,吴三桂发兵反清。
天问和尚郑逢元心里一直在想,吴三桂究竟能迈出滇山楚水多远?
3年之后,吴三桂在湖广衡州驾鹤西去。危难时刻,郑逢元首先想到的是该为大明臣子吴三桂做一点事情。郑逢元出茅庐在衡州,人生发迹也在衡州,衡州有丰厚的人脉资源。于是他动用自己在宗教的影响力,暗助吴三桂家人转危为安。
1679年秋天,陈圆圆领着吴三桂儿孙一路碾转,终于来到了思州府,她们藏身在龙鳌河畔马家寨的山坡上。没过多久,天问和尚以万全之策引导陈圆圆在天安寺出家。
根据陈圆圆的愿望,郑逢元再次将天安寺更名为平西庵,以表陈圆圆对平西王吴三桂的怀念......
陈圆圆以法名寂静号玉庵出家平西庵,直到终老死去,她在平西庵里度过了十年时光。
就在这神仙眷侣般的平西庵,陈圆圆向郑逢元敞开了关闭得太久的心扉,倾诉了她携带平西王吴三桂儿孙隐居马家寨时的故事。
“藏身在思州府,我起初同儿孙5人居住在马家寨山坡上的搭茅洞,由于山深竹密,虎豹啸聚山林,儿媳不幸被财狼叼吃了。”
郑逢元一边耐心的倾听着陈圆圆的倾诉,一边若有所思的凝视着闭月羞花的陈圆圆......
思州府这方神山圣水,早在十几年前已为郑逢元化缘。
平西庵相聚思州府10公里,何况思州府又处在其辖地平溪卫(今玉屏县)、清浪卫(今镇远县清溪镇)两卫所以南。
安全自不必说,日子还得一天接一天的来过。
生活即是佛,禅味即是生活......
郑逢元又在吟诗劝告陈圆圆漂泊不移的心绪......
1689年秋起的一天夜晚,风动云涌,大雨滂沱,陈圆圆在一帘幽梦中撒手人寰......
千秋随风去,无墨无字葬落花。
郑逢元在平西庵为陈圆圆立下一块无字碑......
陈圆圆死后,郑逢元是“老病、起迟、诗酒、幽思、插山花”等......
以此来寄托余生......
人死不能复生,悲痛也不能化作力量。
此后的生活是郑逢元“挑野菜、常问仆,呼儿”等......
一切琐碎营生和文于佳处的赏诗文,能够“秋江、微风、绿漪”,晚眺从容,极为难得......
常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中年殇子,老年失伴,万里长空送孤雁。一个老年人,谁又经得起岁月的熬与煎呢?
朝朝暮暮,独对长亭晚......
早晚都在凭吊,思念总在泛滥,郑逢元一病不起。不久的冬天,郑逢元也随陈圆圆的消逝,离开了人世。埋葬在平西庵外,茂龙塘半山腰,且听岁月的风吟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