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贵州非常人物 >> 正文

璀璨族星——周琦

  周琦,1964年5月出生,贵州石阡人。

  1981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测量及找矿、地质矿产调查和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沉积地球化学方向),博士研究生,理学博士,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国家矿产储量评估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1981年至1997年3月,贵州铜仁103地质大队工作;

  1997年3月至2000年9月,任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总工程师;

  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任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队长;

  2001年9月至2008年2月,任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队长、党委书记;

  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工程硕士;

  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8年2月至2009年5月,任贵州省地矿局地质科技与勘查处处长;

  2009年5月至2009年8月,任贵州省地矿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兼任地质科技与勘查处处长;

  2009年8月至今,任贵州省地矿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

  在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暨第八届周光召科技奖颁奖仪式上,从事锰矿地质找矿与科研工作的贵州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周琦,荣获“周光召基金会地质科技奖”,成为贵州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科技部部长万钢亲自为周琦颁奖。

  2017年周琦荣获我国地质科学最高荣誉-第十五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周琦成为贵州首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

  最近,第十五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在北京颁奖。贵州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周琦喜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成为贵州首位获奖者。

  李四光先生是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面向全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我国最高层次的地质科学奖,一人只能获得一次,并作为终身荣誉。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已评选15次,获奖人数累计238位,其中有33人在获奖后当选两院院士。此次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共有15人。

  据介绍,现任贵州省地矿局总工程师的周琦同志,是贵州省首位周光召科技奖获得者,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贵州省核心专家。

  近年来,周琦及所带领的团队,发现了新的锰矿床类型,成为全球主要锰矿床类型之一;

  建立了原创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锰矿裂谷盆地古天然气渗漏成矿理论和找矿预测模型,具体指导新发现亚洲最大的贵州松桃、普觉等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占全球1/3)和1个富锰矿床,实现我国锰矿这一战略紧缺矿产找矿有史以来的最大突破,改变了我国锰矿资源勘查开发格局,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周琦找矿技术和方法还实现了锰矿整装勘察的成果转化,通过技术运用,贵州省已先后建设6座锰矿矿山,投产6家锰材料深加工企业,带动黔东地区锰矿勘察和加工投资超过200亿元。

  不久前,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松桃苗族自治县探获我国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特大型富锰矿床,改变了世界超大型锰矿床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格局。这一突破的取得,离不开锰矿勘查专家周琦……

  找矿有“瘾”,发现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

  “找矿,我是有‘瘾’的。”周琦说。

  在周琦的办公室里,墙面上挂着的中国地质图和贵州省地质矿产图很显眼。他对着两幅地图时常琢磨。

  周琦1981年到贵州铜仁103地质大队工作,至今已从事找矿事业37年,如今他已是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谈起找矿,他如数家珍。

  “找矿其实和看病差不多,医生面对的是患者,我们面对的则是整个地球。先是初步‘诊断’,观察地表特征、分析地质结构,判断成矿的可能性;然后就要采样,做系列‘检查’;确定了矿床的位置,再‘穿刺’,把矿找出来。”周琦说。

  实际找矿工作,远不像周琦说的这般轻松。由于地表浅层的锰矿几乎勘探清楚,再找矿通常要往地下一两千米的深部勘查。地表没有明显的指征,我国锰矿矿床又多是呈狭长“带状体”展布,通常只有两三公里宽,且深部锰矿体展布的方向难以判断,要从地表精确地找到锰矿所在地,犹如大海捞针。

  “当年国家号召我们要多找矿、找大矿、找富矿,上学时,老师给我们打气,说这辈子能为国家找到一个中型矿床就很不错了。”周琦说。37年过去,周琦交出了比老师的预期更为出色的成绩单。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发现了松桃普觉、道坨、高地、桃子坪等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这些新发现的锰矿占目前我国已探明锰矿资源总量的60%。

  “无锰不成钢”。作为重要的金属矿种,锰是钢材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所需特种钢中的重要成分,这些年在新能源电池、通信设备所用的磁性材料中被广泛应用。周琦团队的工作有助于扭转我国锰矿依赖进口的局面。

  多年的找矿实践,使周琦形成了自己的小窍门。“上世纪80年代,我发现有矿的地方,取出的岩芯中锰和铬的比值总是在40左右,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周琦说。

  周琦的这一统计发现,被业内专家称为“早期的地质大数据分析挖掘”。他的这一秘诀也帮助勘探人员成功找到矿床。

  “有一次,一个地质队打了好几个孔都没有发现矿床,他们都灰心了。我分析发现岩芯中锰和铬比值在40左右,就鼓励他们再打一个孔试试。正是这个孔,使他们最终找到了锰矿。”周琦说。

  突破传统,提出锰矿成矿新理论……

  谈起为何能找到大型锰矿,周琦谦虚地归于运气。但其实,这与他在锰矿成矿理论上的创新密切相关。

  上世纪40年代,国外专家提出了传统的锰矿成矿理论——海相沉积型锰矿床的成矿模式。该理论认为,锰矿一般是在盆地边缘或者是在海边成矿,其成因是远古锰矿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搬运等,最终在海边或盆地边缘沉积。这一理论长期以来支撑着锰矿找矿。

  2000年初,一次找矿的经历使周琦开始意识到传统理论可能存在不足。当时,周琦是103地质大队的总工程师。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项目,他准备带领队员在松桃县笔架山地区大干一场。按照传统理论和相关经验,地质队钻下了两个孔,但打下去四五百米,仍一无所获。成矿特征和传统理论吻合,为何找不到矿床的位置,难道传统理论有误?周琦开始对传统找矿理论心生质疑,并当机立断,决定要去继续深造,并结合实践工作,找出原因所在。

  周琦一边工作,一边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经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他认识到,传统理论并没有错,只是它不符合我国华南、贵州地区的锰矿成矿特征。

  “我国地质构造条件复杂,与南非、澳大利亚等锰矿存在远古地盾中不同,经过数亿年的板块运动,我国锰矿已经被新生地层覆盖,不管是矿床分布区域,还是成矿方式都与风化、剥蚀、搬运形成的锰矿不同,按照传统理论找矿自然会有偏差。”周琦说。

  周琦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锰。周琦提出的锰矿成矿新理论及其衍生出来的找矿方法,突破了传统找矿理论的局限,成功应用到贵州、重庆、湖南等地的锰矿勘查中。松桃普觉、高地等超大型锰矿床的发现,正是得益于这一理论的指导。

  周琦的锰矿成矿新理论也逐渐被国际学术界所关注。“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思考、完善这一理论,并验证它在其他地区的有效性,推动人们对地球科学特别是锰矿成矿的认识。”

  反复琢磨,认真研究观察到的现象……

  提出新的锰矿成矿理论,与周琦30多年的从细微处观察、慢慢积累分不开。他没有想到,自己在锰矿找矿中取得的成绩和锰矿成矿理论上的突破,会如此受益于多年来他在矿区细致观察所画下的素描和拍下的那些照片。

  上世纪80年代,周琦与行业前辈到锰矿区勘查常常会发现,一些矿坑中的锰矿体有沥青。“沥青怎么会跑到锰矿体中去呢?为什么有些矿区有,有些又没有?这些现象,传统理论怎么也解释不了。”

  “我虽然也不清楚为何如此,但比一般人多留了一分心。”起初周琦是用素描把这些坑道情况画下来,后来就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奇异的现象。“其实,在贵州大塘坡地区锰矿找矿时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好像没几个人较真去研究,而是往往把这当作偶然现象。我却在完成工作后,反复琢磨。”

  这一当时难以解释的奇特现象,成为周琦的研究题目。积累的丰富资料,给他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也使他逐步接近真相。

  一次在成都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听报告时,周琦意识到报告者描述的现代海底天然气渗漏现象,和松桃大塘坡矿区6亿多年前形成的锰矿体中的发现高度一致。受到启发,他脑洞大开,想到了解释锰矿体中会有沥青的思路。

  “如果锰矿不是风化、剥蚀、搬运等沉积而成,而是从海底之下的地幔涌现出来的,自然就会和来自壳幔的天然气融合在一起,出现沥青也就不奇怪了。”周琦说。

  这一发现让周琦感到非常兴奋。顺着这个思路下去,他发现,此前观察到的难以解释的现象都迎刃而解。

  “如果说我的科研工作有点成绩的话,核心就在于坚持不懈地琢磨。”周琦在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座谈会上说。

  12月16日,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浓郁氛围中,由贵州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促进会主办,思南县文旅局、思南县教育局、共青团思南县委、许家坝镇人民政府承办,思南县新闻中心、野马文化产业集团、热点贵州、山人通讯社、《西南音乐局》直播中心、龙马传媒、北京艺红天下传媒协办的

  “文化进基层·春晖暖校园”2018文化公益活动在思南县许家坝镇第二小学隆重举行……

  贵州省公民道德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翟英凯,活动总策划、贵州省直属机关工委原书记、贵州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促进会会长何子明,贵州省公民道德建设促进会宋廷惠秘书长,贵州省科学与健康协会秘书长林海,贵州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促进会办公室主任谭绍英,思南县人民政府原县长李祖权,思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黄仕军等领导及各位爱心企业家爱心人士出席活动。

  这次的“暖冬行动”

  除了为孩子们带来温暖的衣物,

  也通过音乐带去了一段美妙的心灵旅程。

  衣物御寒冬,音乐暖童心。

  一曲曲动听的旋律

  在歌声中大家一起互动

  现场的气氛暖暖的

  好像把冬天的寒冷都融化了

  叫人忘记了寒冷……

  这温暖的关爱之情

  就像春风吹来

  温暖着许多人的心

  寒冬无惧高山远,千里遥问暖人心

  悄无声息的浓雾渐渐包围这座小镇

  半片黄叶落下,大雪刚过

  室外冷风无情吹

  台下人心暖融融……

  这次“文化进基层·春晖暖校园”文化公益主题活动,是实施文化惠民、文化育民工程的重要载体,是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也是文化搭台、企业搭桥、爱心联动,集聚温暖和力量于基层、于校园、于贫困学子的有效举措。旨在把文化送进基层,把爱心送进校园,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农村校园活动,促进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据统计,此次爱心公益活动共收到爱心款物合计52.7万元。爱心款物将严格按照各项要求,确保每一分钱每一笔物资都实实在在用在公益事业上。

  生命轮回,岁月静好。

  流光里,所有充满爱的笑容,

  深铬在心中,温暖了一生,情暖了一生。

  曾柱,1969年出生,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人。

  贵州医科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院长、大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贵州省健康大数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贵州医科大基础医学院院长。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力学学会生物力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功能基因组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分会转化医学信息学专委会委员、贵州省免疫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委理事、贵州省免疫学会第一届基础免疫专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国内外多家科技期刊特邀审稿人。

  北京大学贵州校友副会长。贵州省树突状细胞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贵州省健康大数据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百层次人才”。

  生物物理学专家。

  1992/07-2001/12 贵州省贵阳医学院,讲师。

  2007/01-2008/05 贵州省贵阳医学院,副教授。

  2008/05-2013/03 贵州省贵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教授。

  2013/03-至今 贵州省贵州医科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院长,大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贵州省健康大数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8年-1992年 贵州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1年-2006年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师从文宗曜教授

  2006年-2008年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生物工程学院,博士后,师从ShuChien教授

  研究方向

  树突状细胞的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研究重点集中于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层流剪切力对树突状细胞运动能力和免疫学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以及基于树突状细胞的前列腺癌在体肿瘤疫苗的研发等工作。发现了肿瘤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因子通过生物物理学特性重建和细胞骨架的重组来损伤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调控功能和运动能力,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Immuno-Mechanobiology(免疫力学生物学)”的概念,并对潜在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入理解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和提高基于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效率。

  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60227,11162003,1057207 , 30770532)和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210196)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5项,发表科技论文数5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学术专著《Dendritic cells: Biophysics,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Chinese Tradition Medicine》于2015年由Springer集团出版并全球发行。

  荣获国际生物流变学会和国际临床流变学会联合颁发的“Chien-Fung”奖(国际生物流变学会和国际临床流变学会为奖励在生物物理学和生物流变学领域具有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而设立)

  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百层次人才”。

  贵州省第八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第十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

  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 (北京大学学生最高荣誉)

  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

  北京大学“三好学生”

  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

  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贵阳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贵阳医学院“学科建设先进个人”

  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座谈会

  贵州省科协组织部田祖良部长讲话他以北京大学和贵阳医学院为作者单位,在其专业内的国际权威杂志《Cell motility and cytoskeleton》发表了一篇有研究价值的论文,该文章用翔实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在用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疫苗治疗肿瘤之前,必须要对荷瘤宿主机体内的微环境进行改造,才有可能提高这一疗法的治疗效率,这对肿瘤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重大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指导意义……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秦仁智 文章来源: 贵州旅游在线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18-12-19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