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石漱流是一个成语,旧时指隐居生活。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枕石者: 遵义绥阳人也,著名书画家徐永超。
4月30日中午,我们一家人在小区享受天伦之乐时,枕石从眼前路过,我邀请他入坐,尽听他的遗文往事,好不精彩,很感兴趣。
我叫女儿带着孙子外出后,我与他无话不说,洗耳恭听他的往事......
今年已七十八岁高龄的他,生活浪漫,活出了自己人生的精彩,绝伦的绘画及书法更让他如虎添翅,不可一世,让人们刮目相看......
在书法和雕刻方面的枕石颇有建树,他的多篇学术论文在《书法》、《书法研究》等全国性的刊物发表,其中《平正与险绝~试论书法构图内力的平衡与和谐》作为优秀论文,选入了《20 世纪百年书法研究丛书》;
枕石有着自己的一套竹木雕刻技法,许多旅游景点及楼榭的牌坊、门头都是由他创作。
命运的天秤不会一直平衡,就像枕石的一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平坦大道。
年少时就因“成分不好”以致于他的学业和工作都受到了不少打击。
尽管当时的生活境况不尽如人意,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小热爱的艺术创作,他把自己网织于一方孤独的艺术天地中,渐渐活出了大欢喜。
七十八岁,伏案不辍;
不腻不累,是爱是乐。
晚年的枕石活得豁达超然,诗书画印依然是生活中的主旋律,闲时在网上下两盘棋、在后院里培植花草,好不惬意。
每个人在平凡的生活里,都有着一个埋藏心底的英雄梦想,而把梦想活成生活却需要超凡的毅力与大智慧。
卌年张纸磨墨扛大刀尝尽酸甜苦辣,终日咬文嚼字操尺翰随缘简静平和。
他,就是书画艺术家枕石~徐永超。
最有艺术范儿的“40 后”。
记得当时我走进徐永超宽敞的客厅兼画室,还以为走错了地方。
如果不是满屋无与伦比的画作和书法,还以为到了欧州艺术家的家里。
这种感觉完全来自徐永超长的太像那些画家,艺术气质满是拉风。
大家风范的徐永超更像一个有趣率真的孩子,跑上跑下拿他的画作,就连晚上喝酒,酒喝没有了,他一路小跑回家又拿一瓶。
其实,他已是七十八的老者,
但仍然红光满面、意气风发。
有趣的人,他的作品才能生动,才有灵气。
所以,挂在他家客厅那幅画老虎的画,还以为是真的老虎,还以为在黔灵山动物园。
画老虎,是徐永超一绝。
但这更有一段奇妙的故事。
这都缘于一个遥远的童年之梦。
徐永超出生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大家庭,祖父和大伯父写一手好字。更是贵州黔北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写不好,都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他从小就沾染诗、书、画、印,以致后来样样皆通。
有时,出生在什么家庭很关键。
你打一落地就听到四处麻将声,你将来肯定是赌博犯。
所以,出生书香门第,又是大家庭的徐永超才几岁,就得以和父亲搭乘邮政车从重庆前往遵义。
那是 1945 年,能搭乘短鼻子水箱邮政车,多少有点如今天搭乘奔驰宝马。
车至凉风哑七十二道拐,竟然一只老虎跨出,穿过公路。
也许,这是真实故事,也许是梦中想象,但这已不重要。
重要是 60 多年过去,记忆的一幕让徐永超有了画老虎的灵感和激情,所以,才有今天的巨幅国画《黔虎智猛》,这幅国画在遵义市文联纪念建党 90 周年书画展上,吸引大批观众视线。
画虎不为虎,只为画出黔山秀水,画出贵州精神。
据说,这幅作品创作来自于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一句话,他在接受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时说,黔驴技穷 应为 黔虎智猛。
有时,画动物比人更难画。
人,你天天都能看到,但是动物,尤其老虎你不可能随时看到。
只有对动物热爱,对遥远的梦想追求,才能实现成就。
其实,徐永超创作冲动更多来自于一个土生土长的贵州人,对家乡的乡愁,对土地的热爱。
熟悉他的作品,观众更多知道是枕石画的。
枕石,是徐永超的笔名。
而他的风格得益他不同时期的绘画经历。
一个人的经历往往造就经典。
六十年代在遵义市电影公司画海报,又画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又去杂技团做了 10 年美工,这足足让他扎实打下绘画基础。
70 年代初,又是遵义会议纪念馆历史画创作组成员。
参加了遵义会议陈列馆的历史画创作,有意思的是他画的题材是遵义会议期间毛主席和林副主席通宵达旦谈论中国革命问题,并且是相当大的油画。
估计这种题材应该是当时林副主席正登峰造极,当权者应该是诗人起家,发挥想象十分了得。
后来林副主席去了千里之外的温都尔汗,永远在孤烟大漠安了家,画家也离开了陈列馆美工工作。
付出总有回报。
徐永超就是因为出色的艺术成就当选原遵义市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
他还有多篇书法论文发表。
一个人既能画花鸟,又能绘山水,再能书法,篆刻,全能艺术家,徐永超做到,并且,都能拿得出手,有高度,更有深度。
娄岭春风拂万家,琼枝铁臂挽红霞。
徐永超一幅巨幅挂于遵义市政府会议中心的《红梅图》,就是他最好的实力佐证。
近日,他们一家人在老家旅游时,被好友发现他到来,立即请他去查看碑刻文物。
他们在当地的一座桥头的深处,当地的领导拿着镰刀砍茅草,为他开路,并请他为向导,寻找当地一百多年前的一块石刻碑文。
经过努力,这块埋藏多年的碑刻文物终于重见了天日,人们欢欣鼓舞,为当地的游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