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新闻学者邵华泽题写在贵州省赤水河畔上的 '美酒河' 三个阴刻鲜红的大字,创下了多个第一......
5月7日,我们来到了杭州千岛湖,这也是邵华泽的故乡。
与我们一起聚会的邵永忠拿出当地的土酒招待我们,我发现了该款酒的酒瓶上的商标,也与"美酒河"相似的字体。
经交谈: 果不其然,也是邵华泽亲自为家乡题写的,而邵永忠就是邵华泽的亲侄儿,他比邵华泽的儿子邵永之只大一岁。
在此巧遇,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当日凌晨也正是茅台换帅,李保芳接替袁仁国之日,真是无巧不成书)。
邵华泽1933年生于淳安县(千岛湖所在地)。
毕业于浙江省严州中学。
1951年1月至1953年8月为上海军医大学学员、文书。
1953年8月至1954年8月为解放军第二政治干部学校学员。
1954年8月至1958年9月任第二军医大学政治教研室助教。
1958年9月至1960年9月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1960年9月至1964年4月任第二军医大学政治教研室教员。
1964年4月至1975年12月任解放军报社编辑。
1975年12月至1979年7月任解放军报社时事政策宣传处副处长。
1979年7月至1981年10月任解放军报社理论宣传处副处长。
1981年10月至1985年2月任解放军报社副社长。
1985年2月至1989年6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89年6月至1991年1月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
1991年1月至1993年9月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1993年9月至2000年6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2000年6月起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2001年3月、2003年3月分别增选、当选为政协第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中共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
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邵华泽撰有《浅谈一分为二》等论文。
邵华泽的主要著作有《生活与哲学》、《新闻评论概要》、《历史转变中的思索》、《新闻评论写作漫谈》等。
他被收入《当代书画家篆刻家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邵华泽书法选》、《邵华泽书法集》、《邵华泽书法》、《邵华泽书法楹联选》等书。
2010年11月10日,邵华泽书法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
此次展览精选邵华泽先生书法新作50余幅,书法作品涵盖真、草、隶、篆等书体,品类丰富、各具神采,令人感受饱含其中承传千年的墨韵和汲古出新的创作激情。
邵华泽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在书法、摄影等艺术领域有着精深的造诣和独特的美学观点。
他是一位传播中西文化的艺术实践者,也是一位拥有深邃思想理论并不断促进艺术发展传播的书法大家。出版的《邵华泽书法选》、《邵华泽书法集》、《邵华泽书楹联选》等多部作品,并在日本、韩国和香港、澳门、深圳、珠海、泉州、青岛、北京大学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作品被多国艺术馆收藏。
邵华泽的书法自成一体,技法中求变化,平稳中显力度。
书体以行、楷见长,兼擅隶书。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作词称赞邵华泽的书法:"书,真草随心笔自如,天作纸,云物卷而舒";"书,巨细咸宜艺最殊,山岳重,腕底变通途"。在巨细咸宜的掌握中,可见书家腕底的通透变化和收放自如的艺术胸襟,他以儒雅蕴藉的文人书法为基础,取百家之长,形成了自家雄迈清新、敦厚稳重的风格。
邵华泽书法展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和鉴赏平台。他的书法艺术尊重传统而不拘泥于成法,用笔古朴、稳健,富于创新,具有篆隶风骨、楷行神韵,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力求适我性情,挥洒自如,特点鲜明,独自成家,耐人寻味,雅俗共赏,反映了时代精神风貌。书法展为我省广大书法爱好者、书法家不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同时也品赏了一次丰富的书法精品盛宴,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邵华泽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
先后在天津、泉州、沈阳、北京大学举办《邵华泽海外摄影展》,在北京举办《邵华泽访问印度摄影展》。
出版有《邵华泽书法近作·海外摄影集》、《邵华泽印度摄影集》、《邵华泽海外儿童摄影集》、《邵华泽海外妇女摄影集》、《海外印象》等。
摄影作品《深情的感叹》
获1978~1998改革之光中国新闻摄影精品赛总编辑奖,摄影作品《人之初》获2007年首届将军摄影展银奖,摄影作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获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摄影展暨全军第一届摄影展特别奖。1990年8月20日《两个‘提高’,一个‘关键’》一文获全国新闻摄影论文一等奖。
当时有记者问:你之所以走上新闻之路,是源于毛主席的赞赏,您还记得当年的情形吗?
邵华泽说:之前,我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书,是哲学老师,平时爱写点文章。当时工作很专心,从没想过要改行。1953年秋开始,学了一年理论,1954年就开始做助教,那时才21岁。从1954年到1964年十年时间里,除去有两年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其它8年都在当教师。1964年1月27日,我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浅谈一分为二》,是一篇联系实际谈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短文,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引起那么大的关注。据当时的军报总编辑华楠说,当年2月,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同志对他说:“毛主席看了《浅谈一分为二》,称赞这篇文章写得有理论,又通俗,讲得活。”
罗瑞卿还说,作者可以调到解放军报社工作。就这样,我于当年4月到军报报到,华楠找我谈了话。
从此我踏进了新闻工作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