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新凤,女,54岁,明年就要退休了。
可是,今年国庆期间,詹新凤专门去商店购买了厚被子和毛毯到她担任第一书记的茅石镇高垭村使用……作出长久居住在高垭村的物资准备?
6年前,贵州省桐梓县茅石镇的高垭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全村386户1200多人,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人多地少,吃不饱饭,为了谋生,他们外出打工、有的甚至举家外迁……
6年后,曾经的省级一类贫困村早已旧貌换新颜,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当地群众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
为彻底改变高垭村的贫困状况,自2012年以来,桐梓县委县政府,先后派桐梓县妇联主任科员詹新凤,任桐梓县茅石镇茅坝村、中关村驻村工作队队长,2014年起任该镇高垭村第一书记。
詹新凤的父亲詹思荣,江西玉山人,解放战争时期随刘邓大军南下、参加过数十次解放战斗,后来成为桐梓县的一名干部,70年代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埋在桐梓县荣德山烈士陵园……
父亲在世的时候,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打铁全靠本身硬,做人是最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做人,教育子女循规蹈矩非常严格。
詹新凤牢记父亲教海、在工作中国常以一个“烈士之女”严格要求自己、不管在乡镇还是在机关,她工作起来都一丝不苟。
她从2012年开始当驻村干部,在下队走访群众时,羊肠小道、泥泞路上无数次摔倒,身上、脸上有时还挂伤,但她一笑置之,她总是拿父亲吃的苦和自己受的苦作比较……
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她没有气绥、而是和大家一起勇敢面对,她总是用父亲的勇气和担当来激励自己……
驻村工作中,经常遇到群众堵工堵路的情况,比如G75复线、烟基路,要从她挂帮的茅石镇高亚村经过、本来是绝好的发展机会,可是占路、占地,占到一排苞谷,那些农民都漫天要价,谈不下去,影响发展……
她在工作中、列举官仓 、九坝的发展状况、说那些地方搞得明晃晃的,我们就这样保持贫穷落后的现状吗?当时的高垭村、只有一条烟基路通到村里面,是一个闭塞落后的死角,他在工作中质问那些衣民:“土地是你们与生俱来的吗?”我不是摆老资格,你们看《乌蒙山剿匪记》,他们连生命都牺牲了,才赢来了解放,他们又得到了什么?讲道动情处,她想起自己的父亲,父亲就埋在后山坡革命烈士陵园。
当她把自己‘’烈士之女‘’的真情实感讲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动了,谴责那些不顾大局 各不相让的农民,把建设项目中的瓶颈堵塞起来,还怎么发展?
经过无数次的说服、沟通,最终双方达成满意的诉求。
以心对心,真诚平等地交流,友善的沟通与教育,赢得了村民的信赖与支持……
很多70多岁的老农民说:
“你这样的干部,让我们回到当初解放时的感觉。”
她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现身说法,家长里短的拉家常、话发展,经过4年的努力,原来只有一条独路的高垭村,现在有了四条水泥硬化路,一条通往绥阳,一条通往汇川,还有一条通往本镇镇龙村……
路修好了,高垭村从一个死角,变成了四通八达的新时代村庄,原来搬出去的农户,有的从江苏,有的从贵阳、遵义搬了回来,修建了新房子……
目前已经回来了十多家,新农村新气象又复活过来……
只要有空,詹新凤就给那些贫困儿童、残疾儿童织毛衣。她所在的妇联,有恒源祥捐赠的毛线,在开展“爱心妈妈”活动中,那些剩下的一两二两的零碎毛线团,她就捡起来,凑齐,然后见缝插针地挤时间给那些娃娃织毛衣,冬天,30多件毛衣已经穿在当地村民贫困孩子们身上。詹新凤说:“我们都是穷过的人,就当做好事一样,能做一点算一点。”
2014年村里识别的一精准扶贫户,是一寡妇,拖着三个读书的孩子,其大女儿2015年考上了重庆的一所大学,由于读不起,詹新凤帮她募捐,找桐梓县妇联的“蒲公英计划”,顺利地帮助她女儿上了学。还有一家双女户,大女儿考上二本,父母没让她去读,怕花钱。她知道后,鼓励那女孩继续复读,第二年考上一本,詹新凤找工会、找爱心人士、找毛线衣协会、找习酒公司等单位帮助,终于圆了那女孩的大学梦……
詹新凤说,平时做得最多的,就是那些“劝和”的鸡毛蒜皮小事儿。农村很多婆媳不和、妯娌不和,她就当起和事佬,摆事实,讲道理,将心比心,哪家有事都喜欢找她倾诉,找她调解。
她在高垭的几个组都放有洗漱工具,下村组开群众会,晚了就在她的好姐妹或者干亲家家里。
她在哪里,周边农户就自然而然的聚在她那里,晚上听她聊天;很多邻里纠纷、干群矛盾,对党和政府的误解,就在夜间聊天时潜移默化的沟通化解了……
谈起村里的情况,哪家有几口人、有几个劳动力、小孩是否读书,甚至喂有几头牲口,她都一清二楚。她所挂帮的高垭村,不管大人小孩,差不多都认识她,有的亲切的叫她詹书记,有的叫她詹大姐,小孩则叫她詹妈妈。几年来,她除了利用闲暇时间编织毛衣,还多次给贫困儿童、留守儿童送去书包和文具。当听说她可能会被调回县城时,有的村民还提出要联名给书记、县长写信,一定要把詹书记留下来……
每到过年过节,她反而成了最忙的时候,因为每家每户杀年猪都要请她去吃刨锅汤,都说“有你这样的干部,没有干不好的事情。”
詹新凤的家庭受革命传统教育影响相当深,他儿子在汶川“5 12”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火线入党,荣立三等功,他所在的部队被称为“乌蒙铁军”,电视专题纪录片《震惊世界的七日》,其中第五集,就有他儿子张金诚的采访镜头。如今儿子退伍转业,在坡渡镇政府工作,也是一名扶贫干部。
这是一个优良的革命传统家庭。但是,詹新凤也有伤感的时候,她一到高垭村就是十天半月,丈夫胆结石发作,要做手术,没人陪护,丈夫喊了以前的一个朋友守着他住院。她自己也因经常饱一顿饿一顿的,引发胆结石、肾结石、高血压,周身都是病,每次回桐梓,都要买一大包药背上去……
她除了给自己买药,还给一个80多岁的抗美援朝的老兵买药送药。
这个老兵的儿女基本上在外务工,因为股骨头坏死,需要8万块钱的“门槛费”才能做手术。詹新凤了解到,抗美援朝老兵的医保可以报销,民政部门还有一个报销,两重报销加起来,他自己可以不花钱,但是因为“门槛费”,让老人做不了手术。她把情况向县妇联汇报后,在妇联的帮助下,与医院协调,通过多方努力,解决了这一难题。
现在,这个老兵扶起特制的助步器,可以走路了。
由于长期疼痛,她便给他买了“布洛芬缓解胶囊”等药物,15块或者25块钱一盒,一次三四盒,亲自给他送上去。
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但是,牵肠挂肚的“高垭情”,让詹新凤难以割舍那里的乡亲,她还想干一件事,就是把“工程蝇堆肥技术项目”引进高垭村……
因为高垭村目前100多头牛的养殖户已有两户,还有养猪、养羊、养鸡鸭等养殖大户,如果引进这个项目,那些没地方堆放的猪粪、牛粪、秸秆、柴草,就可以通过这个项目,解决土地钝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变废为宝,为将来高垭村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更多重庆避暑旅客打基础……
她说,为了这一项目,她与省里面来的专家接洽过五六次,差旅费都是自己垫起的……
这个项目目前是省委书记孙志刚签批的,她很希望引进到自己挂帮的高垭村来,就算明年退休,心里也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