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晴隆
晴隆的县城莲城则因处于九山八凹之间,县之地型如同一朵开着的莲花,城中心有池子亦如莲花而得县城之名。城中的飞凤山上有着明代万历年中武进士、福建晋江人、总兵邓子龙手书的"欲飞"石刻,笔法雄健,气势磅礴。六百多年的风雨烟尘都不曾把这历史的痕迹掩抹。可见晴隆自古就有着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24拐此类的历史遗迹的出现也不觉得有何惊异。
南北盘江和红水河孕育了中国古老的百越民族。而晴隆则是美丽的北盘江江水的养育的一个布依族为主要少数民族的县。每到赶集之日,莲城附近的人都到镇上做买卖,好不热闹。到过节日的时候,特别的庆祝方式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更不会忘记,当年参与了24拐的修筑或者为抗战建设贡献的人群中,大多数就是这些少数民族同胞的祖辈。汉族和少数民族同胞就这样共同地生活在这一片天地,他们相互尊重爱护,共同地开创了晴隆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在城南的晚霞中,数名莲城的文人志士聚于亭阁,对诗畅饮。他们中有的是当年抗战时期的历史见证人,有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遭受过各种人生挫折的清贫文人,有的是书画隐士。不知道是不是因莲花贞洁之气质,教化着莲城人不去争夺功名,不抢人先,数代的莲城人自得其乐地生活在这莲心中。他们热爱这古城,更把24拐的抗战精神作为人生信仰。在墙上纸上留下自己的笔墨以不是一人两人。民间艺人蒋士民用他的画笔做出了世界第一幅24拐全景油画,当年与美国工程兵一起修筑沙八抗战公路的原建设科科长钱陪炎等老人则写诗作赋于诗集上。用他们的话说,这是爱莲,爱花之莲,爱城之莲。
与许多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24拐及其所在之县城是具有国际抗战历史意义的景致,而非纯粹的景和风俗。她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对历史的追朔和缅怀,参与过这里建设壮举的人有黑眼睛也有蓝眼睛,他们在那峥嵘岁月中唱吟的是国际主题的前进之歌。当年为美国1880工兵营b连做翻译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