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贵州安顺与安徽滁州,因了历史和现实的缘分,一次又一次“牵手”。
600多年前,安徽凤阳人朱元璋为保全性命于乱世,被迫从戎,后拥雄师百万。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巩固政权,于明洪武14年钦令30万大军征南,平定西南边陲后,南征军及家属便长期住在了安顺境内“屯田戍边”,由此留下了安顺市至今保存600多年的“屯堡文化”。
600多年后,朱元璋的同乡——安徽滁州凤阳小岗人与安顺关岭顶云人,相遇同样的“时势”:“文革”的结束,“四人帮”的覆灭,我党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之间政权的交接过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全国广泛开展……
此时此刻,中国农村需要一批面对极“左”的“权威”、“理论”、“文件”、“制度”,敢于说“不”,敢于斗争,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人物站出来,在实践中驳斥、否定以前那些不合时宜的“教条”、“本本”和“主义”。
此时此刻,安顺关岭顶云公社的农民和滁州凤阳小岗村的农民,为了填饱肚皮,冒着“受批判”、“坐班房”的风险,采用“赌咒发誓”、“打手模印”的方式,向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冒死抗争,从而大胆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有专家称:这是一种符合唯物主义的“肚皮哲学”。
2008年7月3日,我国农村改革第一乡——顶云乡所在地关岭自治县,与我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所在地凤阳县结成友好合作县,至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北凤阳,南顶云”正式“结盟”。他们期待着,在高举旗帜、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两地再次碰撞出闪光的“火花”。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贵州安顺与安徽滁州再次续缘“联姻”之际,我们追溯两地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点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火炬后的探索历程,追溯“顶云经验”形成的前后,以期全省上下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顶云人和小岗人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顶云精神”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其实和今天我们提出的“贵州精神”一脉相承,为了真正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就是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努力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任何一种经验的诞生,绝非一朝一夕。“顶云经验”也一样,它是顶云人民在历经建国近30年来的坎坷历程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指引下,广大干部群众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经过不懈努力,在贵州大地上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