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纠不完的“单干” 批判“包工包产到户”与拥护“包工包产到户”两种力量,前者的势力在当时明显要强得多,因为后者稍不慎往往就会被扣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这样的较量中,安顺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受阻。据1962年1月20日“官方”统计:全区到当年秋收的数据,缺粮人口占总人口的32.8%,共缺粮2599.5万公斤,除调剂外,需要国家供应1844.5万公斤。
原顶云公社一位退休干部说,当时,顶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一首当年流传顶云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好个顶云坡,肥田沃土多;生产搞不好,家里不开锅。”严重缺粮地方,人心不安,病情上升,出现闹粮、逃荒、劳力外流,集体生产停顿,甚至卖儿卖女,杀牛、砍树、聚赌、偷盗等情况严重。关岭各地,粮价大涨,一些地方大米卖16至18元1公斤,包谷每公斤卖10至12元,1升糠也卖4至5元。
上述这一切,除灾情太重外,当时工作还存在“五多五少”:好处看得多,问题看得少;征购抓得多,定销抓得少;反映问题多,具体解决少;对问题大的地区注意多,对一般地区的缺粮户注意少;发生问题以后抓得多,发生问题前抓得少。
令人遗憾的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严重的缺粮状况却被认为是包产到户“单干”路线不正确所引起的。据安顺地区1962年3月统计,当时全区包产到组、到户的大队占大队总数的18.5%,包产到组、到户的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12.8%。为此,安顺迅速召开地委全会,要求各地切实纠正“包产到户”,一律把“大包干”改为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
1962年年底,安顺地委向省委报告称:社会上存在着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前段嚣张一时的“单干风”就是突出的反映。
为此,从1962年10月到次年3月,安顺地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社教”运动,发动群众揭发和纠正包产到户的“单干”生产队占安顺地区生产队的73.9%。
安顺地委在《关于农村社会教育运动的总结报告》中说:前段农村中出现了一股单干风,说什么“要想吃饱饭,只有靠单干”,“征购靠集体,吃饭靠自己,花钱靠投资”。单干是“腊肉骨头,越啃越香”,“粮多、猪肥、娃娃胖”、“要靠包产到户来恢复和发展生产”。影响所及,干部革命意志衰退,地(主)富(农)反坏分子乘机煽风点火,造谣惑众,阴谋暴乱。所有这些都反映了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不仅存在,而且激烈。 “事实上,上面反对搞的‘包产到户’,我们通过实践证明是一条很好的路子。”陶家寨老农陶天银说,“在我们顶云公社,‘单干’在当时一直反反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