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帮助发展教育事业,引进现代教育,几千年前,苗族先祖蚩尤被黄帝和炎帝联合打败后,从中原地区一步一步迁徙到贵州、滇东北等地,栖身于彝族土目的地盘上,刀耕火种,受土目和官府的歧视盘剥,被官府划为尚未教化的“生苗”。处于半农奴半奴隶境地。不懂汉语,不识汉子。原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残酷的阶级、民族压迫,使得贵州的苗族文化非常落后,二十多岁的人还不能数上百位的数字。1905年,基督教“循道公会”正式在威宁县石门坎开始传教兴办学校,学校取名“光华小学”,这是第一所由西方传教士柏格理等人兴办的苗民小学。首批学生20多人,全部为青壮年苗族,同时鼓励男女学童等接受教育。在传播教义的同时也按全国统一课本教学。通过宣传“读书识字就不受欺侮”的道理,苗族子弟纷纷入学,石门坎成为基督“循道公会”在西南地区传教、办学和推动乡村建设的大本营。1943年光华小学扩建为石门坎私立边疆民族初级中学,这是西南苗区第一所中学,以该校为中心。在川滇黔边区分设分校百余所。石门坎学校毕业了4000多名小学生,四位硕士和博士,吴性纯是苗族历史上第一位博士,石门坎被称为当时“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苗族文化复兴圣地”。就连英文教会报上也称其为“海外天国”。许多外国邮件和汇款都直寄“中国石门坎”便可收到,这不能不说是苗族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二是创建苗族文字。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几千年来长期迁徙的原因,苗族各部落彼此隔绝,以致形成了许多方言和土语。在苗族古歌和民间传说中,都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清人陆次云所撰《峒溪纤志•志余》,谢彬著的《云南游记》,于曙峦著的《贵州苗族杂谭》,华学疏著的《国文探索一斑》等书中,也提到云、贵、川等确有苗文,看来字数不多,还不足作为记事、交际之用,近年来在黔东南雷公山和月亮山的居区内发现一些碑文,当地人称“苗文碑”,可惜无人认识,是否与古苗文有关,尚难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