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发现的古彝文距今有8000年至1万年。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古彝文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可以代表着世界文字一个重要起源。但由于多种原因,现在贵州能识别彝文的彝族老人越来越少,认识古彝文的彝族老人因为不认识汉文,对古老彝文典籍翻译不出来,古彝文研究队伍严重匮乏。有关专家呼吁国家和有关省市加大投入,加大古彝文研究队伍建设的力度,尽快抢救古彝文这一民族文化瑰宝。
可喜的是在彝文献的收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贵州省毕节市彝文翻译研究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在建国前,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就与大方彝族老人罗文笔合作翻译出版了《爨文丛刻》。解放后,从1955年到1966年,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现市彝文翻译研究中心)共整理、翻译了《西南彝志》、《六祖纪略》、《水西全传》等25部52卷译文约80万字的彝族古籍文献。1966年,地区彝文翻译组被撤销,全体工作人员下放到农村,翻译组的原稿和译稿被烧毁,损失巨大。
从1977年地区彝文翻译组恢复后,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三十多年间共翻译了2200多万字的古籍,并公开出版了《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62部、120余卷、1826万字的书籍。其中三分之二的图书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
更加可喜的是,为了抢救古彝文献研究人员,抢救彝族文化、学科,2012年, 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在贵州威宁县成立了。学校以救书、救人、救学科为办学宗旨,全方位免费培养彝族古籍整理翻译人才。学校学制三年,在三年的学习中,学生没有暑假,每天要上六节课,每一节课是一个小时,晚上还要学习一个半小时,因为不这样就不能学习完所有的课程。在三年中学生要学习学校收藏的上百部彝族古籍,要识别近五六万的古彝文字才得以毕业。办学至今,学校已经成功的培养出32名合格的毕摩,他们都在为古彝文献的整理翻译、民族文化旅游等工作岗位上发挥着自己所学的知识。
这些留存在贵州的古彝文文献,是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是我们黔中的瑰宝。
本文文字部份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