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敏:贵州旅游走了很多年的弯路,其实贵州旅游从生态、景观、人文等方面来说,都具有独一性,是不可代替的。但一直以来,贵州人都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总觉得自己的东西很土。所以一直在学别人。
《新报》:贵州旅游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儿呢?
谢志强:贵州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资源一流,知名度二流,开发三流,交通四流,经营五流。其实贵州有很多都是世界旅游产品,而其中民族风情应该是贵州旅游的主角,而自然风光是旅游的背景,因为民族风情在与人的感情上有交流,而且贵州的民族风情是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所以说,贵州的旅游应以民族风情作为突破口,旅游资源以文化为背景,靠旅游带动相关产业。
申敏:就全国的旅游来说,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格局,云南的风情,四川的风景,北海的休闲,北京的帝王文化,广东的购物等等。贵州现在走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要怎样才能走出去?抓住风情或风景做文章,投入大,风险大,需要较长时间的投入才有可能超越别人;如果抓乡村旅游搞农家饭,没有其他旅游产品支撑的话,也很艰难,因为很少有人会为了一顿农家饭特地跑到贵州来。比如说花溪的镇山,现在已经变成了很多人打麻将的地方,所谓的农家乐已经被破坏。没有根底,不做任何思考,就草率仓促地上马,事实上是对贵州旅游资源的破坏。
贵州旅游已经被逼到一个死角,要想走出去,应从文化上入手。到今天为止,任何地方的文化都有差异。贵州的文化也有其独一性、包容性,在全国,还没有哪一个地方与贵州的文化相似。
贵州文化实际上是中国原生文化的最后残留,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最后呈现,它包含乐春秋战国时期甚至之前的文化。换言之,贵州的文化太宏大了,例如贵州的夜郎文化。
《新报》: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
巴略:我们要做的的就是寻找到贵州山水和民族民俗与众不同,具有代表意义,同时又是健康向上,又具有旅游商业价值的旅游产品。比如说苗族的节日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服饰和工艺文化、饮食文化,这些都是非常有特色和能代表贵州的旅游产品。但目前来说,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没有形成品牌、没有形成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一种能具有经济带动能力的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