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人人知道美丽花溪;到了花溪,也几乎人人曾登高或是仰望的方式,亲近过麟山。而麟山下的石碑,岩壁上的“生聚教训”,在贵阳人的心里,尽管并不拥有同样的熟悉程度,但无碍成为花溪的精髓。
斑驳麟山记狮子变麒麟
花溪公园内,绿水环绕,翠绿树木,游园者来来往往,热闹平和。
常来公园游玩的人都知道麟山,却鲜有人知:曾经的麟山不叫麟山,因为形似狮子名为狮子山。狮子山变成麟山,是一段有趣的历史。
在麟山脚下,有一块石碑,布满青苔,密密麻麻的字迹,已然斑驳,难以完全辨清,只有顶部位置写着《麟山记》。从贵阳史学研究爱好者周诗若老先生提供的资料,《麟山记》全文就说明了这座山的前世今生,以及改名缘由。
“吾家祖居柏阳寨,寨东半里许有山,如伏狮状,旧传为狮子山。顾予读《十洲记》,钩爪巨牙,铜头铁额,虞世南赋之狮也,无所谓角也。又读《诗》疏义,麋身牛尾,马足圆蹄,《尔雅》释之为麟也,谓其具一角也。狮麟之辨,辨之角而已。兹山头角触天,几于百仞……麟兮!麟兮!夫复何疑?”
从文中读来,撰文者认为麟山的形状虽然长得像狮子,旧时称为狮子山。但因为诸多文学经典认为狮子和麒麟的区别在于头上的角,而麟山因为有这个“角”,故应该改名为麟山,麟山一片也留下了麒麟留恋花溪美景停留此地不走的传说,还生下了“小麒麟”(花溪小学旁的一处山)。
改名者周奎不只是改名
狮子变麒麟,是《麟山记》作者周奎所为。而这位改名者不只是将狮子山改名为麟山,在名字更赋予其灵性,花溪如今的美丽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人。
周奎何许人也?据周诗若说,周奎在贵阳历史上是个非常有名的人物。
周奎生活的年代,大约是1741年到1822年,清朝年间。此人家中从明万历年间就在朝为官,由毕节迁到贵筑花溪柏杨(一说为阳)寨,就是今天的花溪吉林村。周奎年少时,父亲去世,家中贫寒,为求生存,他带着弟妹田间劳动。但此人喜读书,常田垅间读书。其母多次鼓励其好学,贫困交迫周奎仍坚持读书。后来周奎成才,留下不少名篇:《立命篇》、《励学篇》、《来西录》、《麟山记》、《仙人洞记》和《家训》等。在周奎的严格家训下,周家几代人不仅出过两举人三进士,清朝政府还特立牌坊。(本报记忆版《老牌坊,旧时光》中曾报道)
周奎一家就住在曾经的花溪,喜地方灵秀,于是先后在麟山建楼,龟山筑阁,蛇山种柏,缀以双亭,并在河中叠石为坝,潴水为潭,疏浅渚为洲,修隙地为屿。在人工设计修建下,今天的花溪山水之美,渐渐更为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