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山崖壁处铭“生聚教训”
麟山的故事,除了周奎改名,还有一处摩崖铭记了历史。
离《麟山记》石碑不远,可以看到一处比较光滑的崖壁,刻着四个大字:生聚教训。四字上下排列,朱红色填补刻痕,非常清晰。左右刻有小字,记录着刻字者和刻字时间,署名为“县长刘公剑魂去思”。
“这是贵阳的摩崖石刻中最具政治意义的一处。”周诗若说,刻字时间是民国(1936年)。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东北进入日本殖民统治时代,时任贵筑县长的刘剑魂在此背景下刻下“生聚教训”,是表达一种希望国人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刘剑魂的少数民族身份、刻字的历史背景、普通中国人在当时的同仇敌忾的共识,都让这处摩崖的意义非同小可。
周诗若认为,过去商周时期以鼎为铭,记录重大事件;之后又勒石为铭,也就是摩崖石刻,成为中国古代一种记事性文化。麟山的“生聚教训”虽然已经过了多年,但所代表全民族的抗侵略的决心,至今依然需要铭记。
刘公名“花溪”青山付等闲
在花溪永久铭刻“生聚教训”之外,刘剑魂对于花溪的贡献不止于此。
据周诗若提供的资料显示:民国24年,刘剑魂为贵阳县县长,民国25年策动地方建设委员会开辟花溪风景区,亲自规划勘察,筹集经费,筑路建亭,植树种花。采纳建议,将花仡佬(花溪一带因仡佬族聚居,原名为花仡佬)改名“花溪”,亲写“花溪”二字刻碑于花溪桥北头,1938年至1939年,贵筑县长刘剑魂将放鹤洲一段辟为风景区。
对于花溪、麟山的热爱,刘剑魂除了留下了他主导规划的今天的花溪公园,还留下了不少文字内容,其中他写《麟山》:楼拥黔中十万山,栏边群鸟逐云还。林拖晚造丝千缕,帘卷秋声月半间。涵翠九旺风潋滟,撑空一石藓斑斓。清才我笑汪仙谱,如此青山付等闲。
如今的游客即使很少流连《麟山记》和“生聚教训”,不知道周奎和刘剑魂其人,但登上麟山,一路苍翠,怪石嶙峋,到山顶俯瞰花溪,依然能够感受刘公笔下的“如此青山付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