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时,每年农历十月至次年正月是戏班演出的主要时期。这中间,有求财求子并遂愿的人家,自愿杀猪宰羊请戏班到家中演唱,一般需要三四天。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为祭二郎神寿诞,还要大唱三天。不过,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破四旧”,阳戏停了十多年,直到八十年代才开始重新恢复。
当地的掌坛师说,以前的面具都是用纸做材料,先用泥塑成一个立体头像模型,再用浸湿的纸一层层糊在模型上,大约糊到4、5厘米厚时,就等其风干并自然从模型上脱落,再用工具抠出眼睛、口鼻,用颜料涂抹在上面以区分出剧中的各个人物。这种面具,今天仍然在使用,一眼看上去十分吓人。
为什么称作阳戏?学术界有争论,一说是因为戏种源自江西名叫舞阳的地方;另一说是,戏班每年农历六月要祭拜传说中的二郎神杨戬,所以也称为杨戏……无论名称如何得来,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古老的戏曲形式已在贵州深山腹地留存,成为村民们在早春时节自娱自乐的主要媒介。
图片源自:第二届“贵在责任 贵在关爱”全国网络摄影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