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所列仅是贵炉铸造的部分吉语类压胜钱,流传至今的还有不少。
按说,贵州地处西南边陲,山高路险,长期交通闭塞。一度被称为偏远落后地区。古籍中的大量经典名句怎么会出在样一个省份呢?这个问题似乎一直没有人关注过提出过,但我在主编钱币大辞典时想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看似反常的现象。但是,这种看似反常的背后,一定有其合理的原因。什么原因,那就是正因为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少数民族多,才有加强教化的必要。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解析,反常就成了正常。
和其它地区相比,贵州钱币铸造时间较晚。古代的贵州,生产落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在很长时间里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并不是钱币,“官厅用银,杂伎锦施食盐之属。民间殆物物互市”。见《贵州通志·食货志》。所以明代户部虽曾定制鼓铸钱币,但在贵州并没有执行,仍然使用实物货币,如用“茵香、花银和盐、布”。(《中国货币史》第679、640页) 。乃至到了清初,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两湖和沿海一带的府镇均设局铸钱,而贵州在康熙年间仅设局,仍未开铸。
清代在贵州所设的铸钱机构宝黔局于雍正八年(1730)才在毕节县城点火开炉。这就为铸造压胜钱创造了条件。清政府在贵州铸行铜钱的同时,也铸造了一定数量的吉语压胜钱在民间流行,这种籍钱币为载体实施教化之功的用心是良苦的。文化的认同才是民族团结的基础,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仍能看到大量贵炉铸吉语压胜钱传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