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月镜,中国广告协会(CAA)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传媒界的多面手郑波先生拟出版其个人作品画集,邀我写序。我虽也是美术专业背景,但对绘画艺术的鉴赏与批评没有专门研究,实在勉为其难。不过他说对于绘画完全出于喜好和对现实状态的一种情感心理的表达和宣泄,的确,无论是其绘画还是诗歌、抑或设计作品均保留对现实问题的不满和批评意识,其中在形式语言方面郑常常不太考究,惯以情感来推波助澜而少对其它艺术形式结构和语言的匠心运用,与情感相形比较,作品的理性精神略显乏力。就自己的作品是否属于所谓纯粹的主流的艺术郑不以为然,他所希望的是透过我对他的长期观察,为读者提供一个真实客观解读其画其人的角度和方式,给人前的他还原一个人后的形象。
事实上,我对于艺术评论是野路子和游击队,没有系统的鉴赏与批评理论,写作不能对各宗各派引经据典、在体势上也往往随思考神游,恣意不拘,不按照章法出牌。不过,这反倒契合郑波一贯的风格,他是一个具有创意人的个性思维,亦在文化观念上具有不合流的反叛心理。二〇〇四年,我从深圳回到贵阳并加盟郑的团队,随后与其一起创立并策划、主编(城市档案)杂志,期间蒙其信任,我曾担纲为其主编个人诗集(欲苦诗甜),这些共同的经历使我有机会了解郑波的思想经历,即便我创立正本堂传播机构后,仍然与之保持密切往来。在社会价值最为浑沌多元的十年间,郑波依然个性鲜明,始终一成不变保鲜他的人格底色,这或许便是孔子三十而立后的坚守,外化内不化,我本是我。
通观郑波作品,无为之有为是给我的首要观感。表面上,画家对于作品没有先期要表达的主题,换言之,他通过创造"意识与思想"的随机性、即发性、顿悟性从而突破惯有的先确立主题再表现之的绘画程式,以随性的态度和逆反的精神获得主观自我思想的解放。其追求的似乎不是一种娴熟的技法和造型能力,这事实上亦违背艺术的精神,至少不符合郑的创作理念,尽管技法和造型均是艺术的手段(有时甚至也是一种语言)。相较于此,意识成为其作品超逾形式和技法的主体,成为表达画家思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