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丰碑式的人物——施恩
2015年贵钢在完成油榨街老厂区所有生产设备搬迁的同时,为传承文化,留下历史,决定编辑《油榨街的钢铁记忆》,向职工征求实物资料和回忆文章。其中征集到一篇《记忆中的贵钢人》。这篇文章不仅将贵钢钎钢发明硅锰钼系中空钢种以及该钢种的轧制过程娓娓道来,更重要的是它让1970年以后到贵钢工作的同志,知道了一个丰碑式的人物——施恩。同时还知道施恩以及他的4位北钢院同学(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在贵钢的故事。
这篇文章写到:1960年5月周总理视察贵钢后回到北京,指示冶金部:“贵钢缺乏技术人员,要给予支持”。冶金部王鹤寿部长电话北钢院:“总理指示派人支持贵钢。”北钢院领导回答:“今年的毕业生全部分配完毕,只有等明年。”王鹤寿说:“不行,没有应届毕业生,让留校的下去。”于是,北钢院1960年毕业的留校生就于年末抓紧办理离校手续,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到贵阳。他们是陈泓、施恩、梁绍发、陈孝锦和戴映蟾。
这五名同志是贵钢研发钎钢和其它特殊钢的星星之火。其中陈泓1964年到东北新抚钢厂参加冶金部新品种会议,会后马不停蹄地赶回贵钢,找到商宝书厂长汇报:中国要进行“三线”建设,需要大量用于凿岩钻井的钎钢产品。冶金部要求,钎钢产品要尽快国产化,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进行该产品的试验工作。当时商宝书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立即拍板开始了贵钢钎钢品种的试验。
1970年贵钢钎钢产品实验捷报从河北铜矿传来:贵钢生产的产品与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产品,进行同样条件下的凿岩试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产品接近日本的水平,超过苏联、西德、加拿大等国产品的凿岩进度。1972年贵钢向冶金部报告:“贵钢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钎钢研究和生产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中,最主要的就是发明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硅锰钼系中空合金钢种和合金铸管法生产工艺。”
冶金部批准成立贵钢钎钢研究所,标志贵钢钎钢试验工作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肯定。之后,贵钢各类钎钢新品种的试验又不断取得更新的成果。1977年4月,在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贵钢党委书记高文林接受了记者对贵钢钎钢试验工作的采访。同年9月,全国第一次钎钢工作会议在贵钢召开。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贵钢的两项科技成果,“硅锰钼系中空合金钎钢及生产新工艺”和“含铝模具钢012AL”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贵钢被确定为钎钢科研和生产基地之后,国家对开发和发展钎钢的功臣褒奖有加:1981年贵钢副总工程师黎炳雄参加了“中国科学高级代表团”在底特律举行的国际金属年会;1984年贵钢副总工程师梁绍发率领贵钢5人考察团出访英国瑞典等欧洲国家;1988年贵钢副厂长陈泓被授予国家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贵钢副总工程师洪达灵获得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另外,贵钢副总工程师陈孝锦和叶庶德也多次作为钎钢产品的专家到国内外进行技术交流。可是,所有荣誉面前都没有施恩的名字。
直到2015年,贵钢的同志才知道施恩这个人,更为重要的是才知道施恩是贵钢硅锰钼系中空合金钢种的发明人之一。
1984年就担任贵钢副总工程师的叶经文说:1965年他大学毕业来到贵钢,见到施恩的第一印象是“帅”。施恩一米八的个子,一口江苏口音的普通话很亲切。叶经文谈到施恩在北钢院曾经是一份刊物的主编,1960年来到贵钢,爱人则回苏州老家,两地分居再加上工作辛苦,他患了肝炎。当时他负责钎钢新钢种冶炼的实验,经常加班,没有注意休息和营养,身体垮得很快,140斤的体重下降到100斤,人又黑又瘦,帅哥成了病夫。1971年施恩带病出差到湖北鄂钢,感冒导致肝病加重,昏倒在该厂技术交流的讲台上。在鄂钢的医院,施恩一边输液,一边与鄂钢的同志讨论硅锰钼系中空合金钢种的冶炼难题,一直到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施恩的事迹震撼了鄂钢,被树为学习榜样。鄂钢号召:全体职工要向施恩学习,为发展祖国的钢铁事业努力奋斗!
叶经文满怀深情地谈到:九泉之下,施恩有知,我很想告诉他,我见到过1978年由方毅副总理签发的《贵钢“硅锰钼系中空合金钎钢及其生产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证书》,证书醒目地写有三个人的名字,其中一个就是——施恩!
(贵钢中空钢冶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