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新域名
www.66gz.cn

您现在的位置: 贵州旅游在线 >> 贵州旅游文化 >> 正文

筑城都司路

  贵阳市老城区的都司路:得名于一个七百年前的机构名称。

  都司路,贵阳街道名,早在七百多年前,这里就是统治全省的政治中心,元明两朝的“省级官署”就设在这里。

  都司路,如果可以用显赫二字来形容贵阳的某个老地名,那么都司路当之无愧。

  因为早在七百多年前,这里就是统治全省的政治中心。

  元、明两朝的“省级官署”就设在这里。

  老百姓习惯将这些官署叫做“都司衙门”,因而得名叫都司路。

  都司路全长近一公里。

  东连中华南路。

  西接瑞金南路。

  这条路还有习惯俗名叫卫坡和县门口。

  早在元初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在这里置“八番罗甸宣慰司”。

  至元十九年又设“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

  至元二十九年,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并设顺元城。

  因此,这座土城墙围起来的城也叫顺元城。

  为何把一座城叫做顺元城呢?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

  元朝统治者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怕老百姓起来反抗,不搞民族团结,更不懂“以人为本”和建造“和谐社会”。

  对老百姓采取高压政策,收缴民间武器。

  因菜刀也可作武器,规定百姓只准几家合用一把菜刀。

  老百姓无法忍受,决定联合起来进行武装起义,反抗统治者的压迫。

  暗中决定在中秋节那天举事。因官府控制严密,为了不泄漏起义时间的机密,利用中秋节时家家都吃月饼的习俗,把举事时间用纸条写好夹在月饼中(黔式月饼是用纸包好的),纸条上写“八月十五杀鞑子”,这样每家每户都接到了“统一号令”。

  元朝把城起名顺元城,

  就是要百姓做元朝的顺民。

  明朝建立后,于洪武四年在都司路置贵州卫指挥使司。

  第二年又设贵州都指挥使司,在正堂威远堂后设壮献堂,在右边设管屯都指挥道,在前边建翊国筹建坊。

  又在衙门外附建断事司(审案)及司狱司(监狱)。

  这些官署是朝廷的地方行政官署,管理全省的军、政大事。

  有趣的是,又在都司路置宣慰使司(衙门),把对朝廷用兵有帮助的水西安氏土司和水东宋氏土司分别封为宣慰使和宣慰使同知。

  让这两大土司集中在使司衙门“办公”,不让他们回鸭池河以西及今天的开阳一线自己的“根据地”,防备他们生乱。

  尔后的许多最高官署也设在以都司路为中心的附近地段。如明隆庆三年(1569年)成立的贵阳府设在市府路。

  清雍正六年(1728年)成立的提督学政署建在今邮电大楼附近,军粮蓄备道署设在今科学路。

  康熙年间成立的贵筑县署设在都司路。民国三年(1914年)7月1日成立的贵阳市政府设在市府路。

  可能这条路有点都市味道,

  解放后1981年改名叫都市路,这一改,把这条路的历史抹掉了,把这条路的历史文化底蕴冲淡了。

  所以很快又恢复了都司路这一地名……

  筑城都司路,对于贵阳人来说习以为常,但对于新贵阳人或者刚来贵阳的外地人,则是一个略显拗口的名字。

  初见这一名字的人,一不小心可能会将其读为都司路,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我们才会知道"都司"是一个机构,是一个名词,故而应当念"du",那么都司究竟是什么机构呢?

  "都司":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中央废除了元朝的中书省(类似于国务院),吏户礼兵邢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元朝设置的10个行中书省,改为13个布政使司,掌管一省行政。同时,在各布政使司辖区设立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 、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分掌一省军事、司法,与布政使司并称"三司"。

  三司互不统属,各对中央负责。

  都指挥使司负责管理所辖区内卫所,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是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央的五军(前后左中右)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

  由于明朝建立时,全国尚未统一,战争频仍,在疆域扩张过程中,大多以军事占领为先导,一些地方的都指挥使司由此先于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而建立,在其余两司未建立之时,都指挥使司还会代管行政、司法,类似于军管会的性质。

  1381年九月,为解决盘踞云南的元梁王巴匝剌瓦尔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30万大军入云南,为统筹各地卫所驻军。

  1382年,建立了贵州都指挥使司,治贵州宣慰司城(又称"贵州城",今贵阳),下辖贵州卫、永宁卫、威清卫等24个卫所,归属中央右军都督府。

  此后一段时间里,贵州都指挥使司在一定程度上代管着行政、司法等职权,与1372年建立的贵州宣慰司(水西、水东土司衙门)一起,代表朝廷统治着今天贵州的大部分疆域。

  1413年,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建立,成为全国第十三个布政使司,标志着贵州开始建立省级行政区。

  1414年,贵州等处提刑按察使司建立。由此,贵州都、布、按三司相继建立,贵州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由此可见,都指挥使司是官署名,人们习惯上将其简称为都司,是明代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其最高长官为都指挥使(正二品),贵州都指挥使司的第一任都指  挥使为顾成,其在任内主持修建了石砌"贵州城"(贵阳城垣内城)。

  当时的贵州都指挥使司,其机构设在"贵州城"内,位于贵阳城垣的次南门附近,根据明代郭子章的《黔记》所绘贵阳城垣图,可以大概推测其机构在今天的省司法厅的对面。

  很多文章描绘都指挥使司在今天的贵阳市急救中心地块可能是有误的,我们从郭子章所绘贵阳城垣图清晰可见,"都司"在贯城河的西面,在"都司桥"和次南门之间的地块,而非在贯城河的东面的贵阳市急救中心地块。

  都司路上的历史追溯:

  明朝贵州都指挥使司衙门设立之处,是元朝的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所在地,改朝换代后,这里只是换了一个衙门的"招牌"。

  八蕃是指小龙番、大龙番、卧龙番、程番、洪番、方番、 石番、卢番等八个安抚司,是当时贵阳及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政权,归顺元廷后,元廷采取"土官治土人"的土司制度,设立安抚司、宣慰司对他们进行统治。顺元,即顺元城,今天的贵阳城区南部,在元代建有土城,即以土筑墙修建的城墙,为表示顺服元朝之意,被元廷命名为顺元城。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成立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辖有1个府10个安抚司,是当时贵州地区的最高军政机关,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湖广行省。

  到了明代,设立贵州都指挥使司,接替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职责,在贵州未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区之前,贵州地区分属湖广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是三省的交界之地。

  明代中后期,巡抚制度开始固定下来,一省之最高军政大权为巡抚所掌控,都指挥使司受巡抚衙门节制,都指挥使受巡抚领导。清代也基本延续了这一制度,军事指挥的重心转移到了巡抚衙门,巡抚衙门即在今天的省府路上。

  都司路名的形成与演化:

  贵州都指挥使司衙门大门不远处,贯城河将衙门和次南门阻隔在河两岸,为方便军队调动和人员进出办理公务,遂在贯城河上架设一桥,因处于都司衙门附近而被人们称之为都司桥(今省司法厅门口都新桥),桥连接的道路也自然被称作了都司桥街,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

  1930年,贵州省政府发布训令对贵阳一些老地名作更改,用"都市路"取代"都司桥街"也应是在这一时期。可能是由于贵阳在这一时期更加的都市化了,所以换了个更时尚的名字。

  其实,更可能原因是在贵阳方言中"司"和"市"发音近乎相同,当时整理更名的没有考证用词,就直接运用了民众所呼的"都市路"作为路名。

  1981年,贵阳市政府地名办在考证"都市路"曾是元代"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明代"贵州都指挥使司"的驻地,以及被称作"都司桥街"的历史,故而"恢复"了都司路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的都司路车水马龙:

  随着贵阳的城市化进程,地处贵阳城区核心,扼守城南进出城通道的都司路交通压力日益不堪重负。

  1995年,在都司路上架设高架路,是为都司高架桥路,仅供车辆行驶。

  都司路由此成为贵阳城区内最早的双层道路之一。

  2020年1月,人民大道全线贯通。

  人民大道南段与都司路互联互通,并下穿都司路而跨南明河,成为贵阳少有的三路叠加路段,都司路真的是人民路。



旅游新闻报料QQ群:131380194
 
 
 
 
 
作者: 秦仁智 文章来源: 贵州旅游在线 点击数: 发布时间: 2020-05-08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贵州旅游在线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广告服务隐私保护招贤纳士合作伙伴网站团队帐号信息

本站为中国景观村落和经典村落景观评选申报贵州工作站
贵州旅游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腾辉律师事务所 
  旅游业务:贵州黔中行旅行社 旅行社许可证号:L-GZ00397 icp 网站备案编号:黔ICP备10200780号-1 gabeian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380号
电话:18985589677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晒田坝路鸿源居6栋17号 邮政编码:550001
支持单位:贵州省民主建国会 贵州省艺术摄影学会 贵州省写作学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黔B2-20030008  黔新出网版准字006号  贵州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广告代理:贵阳金钥匙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手机:18985589677 
贵州旅游在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