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园先生
周素园原名周培艺,1879年出生于毕节县,辛亥革命前在贵阳创办了贵州第一种日报《黔报》,又协同张百麟创办了贵州第一个政党自治学社,之后加入了同盟会,参与领导贵州辛亥革命,担任过大汉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1936年初红二方面军长征到达毕节,周素园毅然出任由红军组建并领导的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红军撤离毕节继续北上抗日时,他不顾年迈多病而随军参加长征,表示“死也要死在红军里”,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延安,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抗日战争爆发时,毛泽东、朱德委任周素园为八路军高级参议,从事贵州高层人士统战工作,1949年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副省长等职。毛泽东在给他的亲笔信中称他为“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尊敬的朋友与革命的同志”。
赵老师的父亲是贵州兴义人,父系家族中举凡贵州历史上的名人有刘显潜、刘显世、王伯群、王文化、何应钦等,赵老师已将他们有关近代贵州政治、军事、文化的错综复杂的历史故事,写进几年前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长篇传记文学《我的美国表姑——圆顶房下的今人与往事》一书。其母周贞一是周素园的二女儿,于1935年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后转读北京大学,1939年在西南联大中文系毕业。
赵老师从母亲那里了解到许多西南联大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对她不仅印象深刻,有的直接是在她心里留下一直存在的“隐痛”。那些风华正茂的西南联大青年,如何在战乱年代辗转中华大地求知求学?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为了国家抱定必死的决心奔赴前线之时是怎么想的?她认为,现在的人们惟有了解西南联大青年们内心细腻、真实、纯粹的情感,才能感受到历史的体温,才能共情于尚未远去的前辈——这正是她写这本书的缘起,也是历尽艰辛执着要完成的动力,更是一位“联二代”的责任担当。
因此,赵老师早在20余年前已写了关于西南联大从军学子故事的中篇小说,因为种种原因被放在一边,但她决意有生之年在此基础上完成一部长篇纪实体小说。纪实体要求历史部分的人物、事件、环境严格尊重史实,又要有精彩的情节、细节描写及经典的对话。作为小说,其情节和细节是虚构的,要以丰富的情节、人物的内心动态和对话来刻画人物。这对她的写作是多方面挑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诸多难题。《百年默契》在内容上,第一次将“联二代”“联三代”作为一个文学群体形象推入读者视野,开辟了西南联大题材的新领域。在形式上,融合了虚构与非虚构,沟通了现实与历史,她的这些创新都获得了成功。如今向读者向社会奉献的《百年默契》分为26章,之间相对独立又彼此照应,时间跨越70年,空间跨越数万里,场景由国内到国外,实为特色独具的历史文化产品。
赵明和夫妇盛情接待李爱德杨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