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座鼓楼风格不同,有七层、九层、十一层,最高的十三层。建筑工艺的共同特点都用一抱粗的杉木为柱,穿榫街接,不用铆钉,有十六根柱子落地,其中一根直通楼顶。不落地的一根古杉为冲天柱,旁边是四根合抱的立地大柱,外围是十二根略小的副柱,由这十六根柱子顶起冲天大柱。据说,冲天柱代表年,四根立地大柱代表四季,十二根副柱代表月,即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平安康乐之意。楼上置有皮鼓,遇有重大事情,由寨老击鼓召集寨民共议;地面设一火塘,几乎常年四季有火,为人们歇息闲谈之所。楼前有鹅卵石镶的歌坪,楼的对面是戏台。鼓楼是全寨人集会议事、订立款约、处理地方重大事情的地方,也是寨上重大节日、歌会、芦笙会、演戏等文娱活动和迎宾送友之场所。鼓楼是肇兴侗寨政治文化的中心。在200米长的肇兴河段上,横跨着4座壮丽的花桥。其中有两座和鼓楼相连接,形成别具一格的楼桥群体古建筑。花桥为长廊式,柱枋、檐板绘塑彩画,廊的两边设长登供人体息。桥上设有凉水桶,供行人解渴。入夜,人们常在桥上乘凉闲谈或唱歌。
肇兴是歌海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等。每逢节日,肇兴及毗邻侗寨,欢聚于鼓楼歌坪举行热情洋溢的“踩歌堂”,“抬官人”和开展各种活动。肇兴大歌歌声调委婉,旋律优美动听,尤以多声部混声合唱扣人心弦。
一条主要的街道从西向东直通全寨,两边就是鳞次栉比的侗族吊脚楼。这些屋子虽饱经风霜,但风韵犹存,个性不失,并且建的时候都是没用一个钉子,全靠接榫口。寨子里杆栏式样吊脚楼鳞次栉比,疏密有致,全用杉木建造,房子一般“三柱五瓜,五柱七瓜”不等,歇山顶盖小青瓦,还有戏楼、歌坪、谷仓、瓢井等建筑,布局紧凑,别具一格。
肇兴寨98%全为陆姓侗族,分为十二个大房族,每个房族有内姓,即:赢、郭、孟、白、曹、鲍、邓、马、夏、满、龙、袁十二个内姓,内姓不能通婚。十二个大房族分居五个片区,当地把这自然片区叫作“团”或“寨”,分称仁、义、礼、智、信五团,也就是五座鼓楼为一片区之称。
肇兴的民族传统节日有:春节、正月十五、春社节、清明节、乌米节、插秧节、六月六、吃新米节、八月十五、芦笙节等。特别是两年一届的“芦笙盛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甚为壮观。
清早在黎平南站搭去肇兴的中巴,去三江和地坪的车也经过肇兴。在肇兴,每天有三班发往三江的车:一班7:30始发的,二班9时从黎平发往三江,三班9:30从黎平发往桂林途经这里的。去地坪风雨桥,坐任何一班都行,行程一小时,票价9元。途中经过不少侗寨与鼓楼及好几座风雨桥。从地坪镇可坐三轮摩的(3元/半个小时)至三岔路口,转去三江的班车(11元/2小时)。
洛香镇是入肇兴必经之路,无论是从黎平还是从江上来,路况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到了洛香镇后拐进肇兴的那一段,虽说只有十来公里,但路窄弯多,艰险异常。但这个寨子的旅游设施一应俱全。
来肇兴旅游,还可以顺路去走走地坪风雨桥。这风雨桥最得天独厚之处,在于它下面的南江河,河水干净清澈,碧绿可鉴。从桥头石碑可知它建于清光绪20年(1894年),石碑上当时刻下的“万古规条”依然清晰。现桥全长70米,宽4.5米,高7米;桥上建楼三座,高5米,全属木质结构,无一钉一铆。每年的农历8月15日,当地侗、苗人民在桥头举行芦笙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