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九夜幕降临后,随着“锵哧哧、锵哧——锵锵、哧哧——锵哧”的声音响起,西镇社区沙河街的“亮龙”起鼓:披绿戴红亮光光的一条“龙”在人们的簇拥中出了门——施秉传统的“正月‘亮龙’闹新春”开始。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物,盘古有之;中华地大物博,各地各族,“龙”型和拜祭的方式方法各有千秋。
施秉传统的“亮龙”又叫“火龙”,皆因串成其身的“龙蛋”各有一支“草鞋板”(把京竹片从一头轻轻破开,只留根部连接,再将棉纸搓成的纸捻缠裹在分开的竹片上,扎好后放入桐油锅中去煎炸成型,点燃后插入龙头,龙身内的照明用品。因其形状如草鞋样,俗称“草鞋板”。)燃烧发光而得名。
“亮龙”起于何时还没有找到记载,用老传人——施秉县城关镇沙坪村皂角屯蒋老先生的话来说:“哪个教?祖祖公教祖公、祖公教我公,我公教我爹,我爹教我,我都弄不清楚多少七祖八代传下来的啰。”
正月初三是每年各条街开始扎“亮龙”的日子,笔者历时十余天,走进沙河街、走进“亮龙”传人之一的田应祥先生家院子,走到西街、文化街,跟随了“‘龙’的一生”……
“亮龙”的“龙头”用竹篾百绕千缠贴纸上色而成;“龙身”分七节、九节、十一节、十三节取单数也以竹为主要材料;“龙”前面有“龙宝”,“宝”引龙行,龙追“宝”走。“龙宝”要插上燃香,“龙身”要插满柏枝,才称之为龙,也叫做青龙。
“龙宝”有“金钱宝”、“梅花宝”之分。“金钱宝”由许多竹圆圈、大圈套小圈精心捆扎而成;“梅花宝”巧夺天工,由众多竹条扎制的梅花瓣捆扎在花心圆上组合而成。
“金钱宝”、“梅花宝”成型后,染上自家调制的颜料,装在宝杆杈上再点亮里面的“草鞋板”(现在有的地方为了省事,改用红蜡烛了),随着耍宝人抖动手中的宝杆滴溜溜地转动,同时光束从每个圆圈或梅花瓣中投射出来,五彩斑斓。“龙宝”在“龙头”前面迸溅着光点翻飞腾跃,出没于鞭炮嘘花的硝烟之中,恍然间,“龙宝”似为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