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诗人毛泽东《十六字令》词赞雷公山
在诗人毛泽东名诗佳词中,源出黔东南苗岭苍山间的《十六字令》,大气磅礴,风格独特,经久流传,不可多得。据史料考证,黎平会议后,1934年12月19日,毛泽东随中央纵队经黎平勇寨、高场至锦屏八受、瑶光,沿清水江南岸的苗岭大山经柳霁至南寨、柳寨、返排,进剑河入台江,辗转雷公山东麓,后经黄平、旧州古镇。31日离旧州北上瓮安,完成了他实现革命生涯转折的黔东南长征历程。长征中的毛泽东一路西行跋涉转战,翻越湘西雪峰山、老山界,走过万水千山。进入“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更是开门见山,山山相连。黔东南山峦纵横,群峰林立,雷公山、月亮山、太阳山、佛顶山、羊角岭、老山界、大平山……大山小山无边无际,连绵不断。最高峰雷公山主峰海拔2179米,云环雾绕,直插云霄,遥遥相望的八宝山、骷髅山等山峰,山势险峻、巍峨挺拔,海拔也在1400米以上。在雷公山东麓跋涉行进途中,面对绵绵群山,莽莽林海,思考着黎平会议后,正确主张被认可采纳,中央确立了新的战略方针,革命形势有了新的转折,濒临绝境的红军转危为安。看红军部队千军万马在云山雾海间急驰行进,马蹄声声、十里连绵。诗人毛泽东触景生情,灵感凸观。于是,令人叹止的《十六字令》三首便在诗人跃马扬鞭穿越苗岭崇山峻岭间孕育而得: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作者原注民谣中的八宝山,位于现榕江县塔石乡境内,雄踞雷(山)榕(江)边界,耸峙群山之中,原属雷山县,1956年划归榕江。《贵州通志》载:八宝山与大平山“相连如屏,三面绝壁,无路可登;惟南面稍平,鸟道羊肠,人迹罕至。”大平山亦在雷山、榕江境内,海拔1542米,八宝山高耸于东,骷髅山雄峙于西,因而形成民谣中“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只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巍巍景观。
词为心声,文若其人。长征路上,中央领导层为战略、为出路,一路争论,党内斗争激烈,毛泽东正确主张历经波折终成决议。从通道会议到黎平会议,“刺破青天锷未残。”从黎平会议到遵义会议,“天欲堕,赖以柱其间。”既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红军救民于水火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也预示着天降大任于毛泽东,一代伟人力挽狂澜、“赖以柱其间”的局面已开始形成。《十六字令》三首写活写绝了雄、奇、峻、秀,巍峨连绵的苗岭雷公山,更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黎平会议后壮志凌云、叱咤风云的领袖豪情。
四、41岁的毛泽东与黄平之战神秘关联
民间传说,“8341”这个巧合数字解密了毛泽东的一生都在冥冥上天的掌握安排之中,即:天赐寿命83岁,41岁始掌舵,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达41年。它还与原中央警卫部队8341部队番号有着许多神秘关联,这些传说较为多见的有毛泽东用过的第一支步枪编号说,有五台山抽签说、藏族喇嘛高僧预测说,也有北京西山白云观大师测算说等等。鲜为人知的是它和长征途经黄平时毛泽东年满41岁,与同时发生的黄平之战更是密切相关。1934年12月18日召开的黎平会议研究了进入贵州后红军的战略行动方针等重大问题,作出向清水江上游黄平地区进军,到黔北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的命令。1934年12月26日,中央红军在黄平县城与贵州军阀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一天,毛泽东进入人生中的一个特殊年龄——41岁,在彭德怀军团长率红三军团攻克县城、激战国民党黔军第二十五军何知重一师的枪炮声中,毛泽东迎来了他难忘的41岁生日。警卫员陈昌奉找来几串辣椒,主席笑呵呵地说:好啊,枪炮声声辞旧岁,辣椒串串迎新年啦。之后的史实是:黄平之战后,毛泽东的威望与日俱增,要求毛泽东复出指挥党和红军的呼声越来越高,为后来党和红军进入瓮安召开会议解除博古、李德领导权和毛泽东复出奠定了基础。黄平之战的胜利,是黎平会议正确决策的结果,为毛泽东复出指挥党和红军扫清了障碍,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做了充分准备。这应是历史的必然,但冥冥之中的安排竟有这么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