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旧州“张王橘谈”是毛泽东复出的关键
1984年,誉满美国、蜚声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记者,曾任《纽约时报》副总编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来中国寻访长征路,爬雪山,过草地,穿激流,登险峰,战胜病痛折磨,越过了千山万水,穿过七八个省份,历时74天,从江西到达陕北,完成了他自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寻访,撰写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本反映中国红军长征的书在1985年10月在美国一出版,立即引起全美轰动,《时代》周刊等许多报刊大量报道,接着欧洲、亚洲一些主要国家也竞相翻译出版。长征初期,因伤病,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张闻天(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王稼祥(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都由担架抬着,三人在担架上和篝火旁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商谈时政。有意思的是,《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把担架变成讨论政治的舞台,为毛泽东重新掌权、领导长征免遭覆灭铺平道路这段历史定义为:“担架上的阴谋”。而据考证,发生在黄平旧州城外的张闻天、王稼祥橘林密谈,就是“担架上的阴谋”最重要的成果。即:张闻天、王稼祥在黄平一片橘林中商议请毛泽东出山,王稼祥将这一意见告诉了毛泽东及其他部分同志,随后便在高级将领中传开了,大家纷纷赞成让毛泽东出来指挥,提出改组中央领导,史称“张王橘谈”或“橘林密谋”。对召开遵义会议,为毛泽东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复出指挥红军奠定了基础,促成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新三人团”(当时党和红军最重要的领导指挥机构,原三人团成员:博古、李德、周恩来)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地处旧州红军长征纪念碑旁、见证一段历史奇事的橘林尚在,果木葱茏。
六、锦屏、从江百姓为毛主席纪念堂献樟木
从江县城南六公里的岜沙苗寨依然保存着淳厚朴实的民风,过着安然自得的生活。岜沙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树,他们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岜沙人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从古到今,岜沙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为之,也是局限于生活生产所需,其余概受制约。村民们缺油缺盐,只是上山修剪杈枝或砍些枯树,肩挑徒步到县城去零售,从未用车拉过。但就是这样一个热爱树木的少数民族村落,却在1976年做了一件破天荒的大事——砍树。岜沙苗人砍树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听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直到尘灰落净。现如果你到岜沙,能看到岜沙大寨东山头建有一座面向东的八角纪念亭,亭高约10米,顶覆盖小青瓦,檐角高翘,亭竖八柱,亭中心砌一八角垫台,上置原砍伐的香樟树蔸,垫台四周用钢管作护栏。亭西、东各设一出入口,东出入口上檐板悬一匾额,上书:“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该亭就是为纪念当年岜沙苗族同胞为支持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敬献香樟树而建,建于1977年4月18日,1984年6月从江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八亿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毛主席纪念堂工地巡礼之五”记载有锦屏苗族人民给毛主席纪念堂敬献香樟树的消息,报道说:锦屏县偶里公社,是毛主席当年率领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毛主席逝世后,广大苗族人民十分悲痛,寨前有一棵近两百年的古香樟树,听说纪念堂工程需要香樟木,他们一致决定采伐了这棵珍贵的树,送到北京,并在原地竖立一座纪念碑,以志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他们在伐下的古香樟树上用红笔写了一首诗:苗岭山高清水长,万里长征过苗乡;播下革命星火种,苗族人民迎朝阳。百年樟树吐清香,红军战士站过岗;永远怀念毛主席,香樟献给纪念堂。这棵樟树还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红色历史,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黔东南,为了保护饮用井水的安全,红军战士在这棵香樟树旁站过岗,放过哨,后来大家把这棵树命为“红军树”。在启运香樟树的时候,当地各族人民身穿节日服装,鸣锣击鼓,点响礼炮,三万多人集会,各族男女老少,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满怀深情地夹道欢送。红军树运到北京后,专家们说,这样大的香樟树能保持实心和无半点朽蚀实属罕见。按照设计的要求,香樟树的材料主要用于制作毛主席纪念堂南北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