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一早,在自家田里捉稻田鱼的青年。
二月二,会给孩子胸口挂鸡蛋。
“二月二·浪桥”的节日过程
节日清晨,各家起早蒸糯米、打糯米粑、杀鸡鸭、稻田里捉鱼、做糯米鱼、煮家禽蛋。蛋煮熟后,用精心编织的网套装上,给孩子吊在胸前,其余的蛋同鸡鸭鱼肉酒放进竹篮。早饭后,人们带上香烛纸钱,领着孩子们去敬桥。祭自家小桥时,先把鸡鸭鱼、白水蛋、老腊肉、糯米粑、米酒摆在桥头上,然后再给桥旁的土地庙烧香纸、摆棉花条。烧毕香纸后,用手将祭品抓小点肉、糯米丢掷于地和倾倒酒祭桥神。有些人还边祭桥边念祭词,祈求桥神保佑自家子孙繁衍、发财发富。这叫做“祭桥”或“浪桥”,一年一次。在苗族地区对桥很有讲究,自己架的桥别人不能祭,自己家族的桥别的家族不能祭,只有寨桥是全村都会前往祭拜。
在巫沙,节日当天下午三点左右,全村各家各户会结伴前往寨桥--楠木凹,在这里进行祭祀。而祭拜自家的小桥,时间则相对灵活。在楠木凹,每家每户都会祭古树、岩石、马廊凳。贡品里最为独特的要数糯米鱼和棉花条。糯米鱼是用糯米和稻田鱼煮出来的一道美味,这道菜只有浪桥当天才会做,是苗族对于粮食丰收的祈福,而棉花则是捎给土地公做衣裳的材料。
祭桥节当天,人们在桥上完成祭祀仪式后,除了棉花条会留在桥上,其他的贡品会拿回家和着其他菜做晚餐,虽然没有过苗年时丰盛,但菜品也比平时多得多。此时,全家人欢聚一堂,吃团圆饭,喝自酿的米酒,互相攀谈着,直到夜深人静时才上床入睡。
许多苗族村寨,把祭桥作为了一种节日集会来举行。从初二开始,时间长则三到六天,短则两到三天。这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吹笙跳舞、对歌、斗牛等。
在巫沙,浪桥的第二天,开展了斗牛和踩芦笙活动。一早各家各户与自家客人共进午餐。随后,养有牛的人家户便开始准备牵牛出圈,这个过程,女性不仅不能参与,还需待在房里回避。男人给牛喝几口米酒,牵出牛圈,挂上红绸,在家门口放串鞭炮。便开始牵着牛前往斗牛坪。不同的是,巫沙斗牛,更多的是一种打斗玩耍,并不会像“牛王争霸赛”一样打出个你死我活,不同年纪和体型的牛都会互相匹配来打斗。这是村里自发组织的活动,因此并不会分出绝对的胜负,更多的是享受斗牛过程的畅快和增进牛主人之间的感情。来看牛打架的多是村里的男性,远远的也会看见一些妇女远足观望。更多的妇女此时正在家里为孩子梳妆打扮,并为他们穿上节日盛装。
待斗牛活动结束,男人会去溪边给自家的牛洗去身上因打斗留下的泥土。而此时家里的孩子们梳妆打扮完毕,青年男女会陆续前往芦笙坪进行踩芦笙活动,芦笙响起,小伙们卖力的大步跳着,姑娘们的舞步则相对矜持许多。多数中年男女、老人在一旁观看,有时也会有孩子模仿着舞步跟着跳上几圈。
就这样芦笙吹着,舞步跳着,待夕阳西下,大家才陆续散去。节日也在这样祥和欢快的氛围里落下帷幕,待来年继续把酒言欢。
在巫沙,当我们走进这个由千千万万个故事编织的苗寨时,仿佛听到每一片树叶都会歌唱,每一块石头都在讲述。浪桥,就是苗家人许许多多神秘而又古老故事中的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