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话间,他们提到了施秉的鹅翅膀桥,这桥的砌桥技艺也是这里的匠人做的,鹅翅膀桥,位于老湘黔公路上,因其所处县境内甘溪乡刘家庄鹅翅膀而得名,建成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该桥系山地单孔石拱型,长21米,桥面净宽6.3米,高11米,桥拱跨径6米;其建筑顺坡就势,公路从桥上通过后,又旋复往左呈螺旋状绕至桥拱下穿过,形似立交,构思精巧匠独具,故称螺丝桥。这可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公路立交桥。还说,施秉西城的“红卫桥”、以及西街和正街的河堤也有他们的功劳。红卫桥我太熟悉不过的了,每天散步我都要到桥上走一走,这桥是1964年8月动工兴建石拱桥。这桥是在1966年11月竣工通车。石拱为两孔,每孔跨径20米,桥面长58米,宽7.2米,高11米,总投资13万元,因竣工时正值“文革”,时称“红卫桥”。1986年5月更名“小河桥”。我无法列出很多的实例,我就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不起眼的小村,何以与石器或石材建筑有如此多的千丝万缕联系?
但人们还是有几多的担忧,也就是石匠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宝耶利是个石匠,现在五十多岁了,他做石匠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他做过墓碑、地脚、擂钵,指路碑,也和老一代石匠做过碾米曹,小石桥等,他说,村中现在盖了大批新住宅,主要是以砖、混凝土等材料建造的房子,而那些运用传统石工工艺建造的老房子却被隐藏在了这些新房子的里面,不进村中很难体会到它们的存在。进村的路径都镶嵌了水泥,地基也不再采用石材,家庭里用的石器均被现代化的物件代替了,并被扫地出门了。在一家古旧的木房外面,置放着一个很精致的老石磨,白天黑夜都在那里日晒雨淋的。水碾代表着石匠的最高工艺,而如今都用电粉碎机,现在都已毁损。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已无意从事这门行当,石工传统工艺的丧失只是个时间的问题。维系凤山的传统石匠手艺,其“路慢慢之远兮”。几龙莱是个中年人,他与妻子在寨子的公路边架起了一个棚子,夫妻二人秉承着传统的手艺,到这里来开石材,这些石材可用作地基砌墙脚,价格并不看好,所以他们并不是靠这石材编织什么“幸福梦”,只因为家里有老人小孩,出去不了打工,才留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