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在黔东南有“侗族住在水边边,苗族住在山尖尖”的俗语,但苗族“嘎闹”支系的山实在是尖得险峻,让人望而生畏。
绣一件锦绣如画的百鸟衣,就像在绣自己的锦绣人生。
一位苗家长者向我们介绍:百鸟衣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繁琐,要经过染布、捶布、刺绣挑花、裁缝、镶花边、镶吊羽绒等工序,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制做一套需耗时一年,是绝对的手工制作。
首先,缝制百鸟图案的底板就不是普通材质,而是一整块蚕丝板。汉族人做丝绸是先让蚕结成茧,再缫丝、织造;而苗族人做蚕丝板是直接排丝。排丝是制作百鸟衣的第一道工序,在以前也是最耗时的步骤,需要找一块平整的木板,在上面画出经纬线,然后让蚕按照经纬线的排列,一边爬行一边吐丝,最后木板自然而然就被‘镀’成了一张蚕丝板。
让蚕自己吐丝织绸,表面上看似很“自动化”,其实是一件效率很低的事。因为每一波春蚕吐完一次丝后,当年的春天就结束了。而要制作百鸟衣,需要收集足够多的蚕丝板,为此,每个绣娘都要等上三四年。但这还只是做百鸟衣之前的材料准备阶段,真正的考验——“绣花样”才刚刚开始。
百鸟衣,字面意思是在衣服上绣100只形态各异的鸟。但实际上,“百”只是概述,百鸟衣上绣的鸟少则几十,多则上百;“鸟”也只是泛指,百鸟衣有男女之别,男装(苗语称“欧花勇”)多由概念化的“牛龙”或“蛇龙”等图案组成,只有女装(苗语称“欧花闹”)才绣百鸟。而苗族“嘎闹”支系的百鸟衣之所以多绣百鸟,是因为“嘎闹”在苗语中是“鸟的部族”之意,“嘎闹”人认为自己是上古时期蚩尤部落中以鸟为图腾的“羽族”的后裔。
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苗族人只能把自己的历史用不同的载体表现出来。比如口口相传的苗族古歌,水与火浇铸的苗族银饰,还有一针一线绣出的苗绣……而百鸟衣则堪称其中一部最恢弘的史书。一代代苗女们跟随自己的奶奶、母亲和姐妹,在刺绣过程中记录自己民族的前世今生。当她们生儿育女后,一件件百鸟衣就像讲述苗族文化的连环画,成为苗族孩子们最生动的启蒙读物。
仔细观赏,百鸟衣的衣料十分特殊,是自纺自染自织的土布,对襟、无领、无扣、长袖,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边是花衣,下边是连缀在衣摆上的花带羽毛裙。宽大的长袍上绣满了造型各异的鸟、鸟头龙以及铜鼓、蛙、鱼、蜈蚣等图腾符号,百鸟衣的裙子由16至18根彩条组成,每根彩条上绣满花鸟等图案,彩条下顶端缀满了羽毛绒球,但现在已经改用家禽羽毛。内贴身着刺绣或是蜡染胸兜,下穿青布百褶裙,雅灰式裙前围一菱形刺绣裙帕,套蜡染脚套并束编织带。戴在头上的山字形银角插银梳、银花、银钩,银冠上也装饰着鸟羽。整件百鸟衣五彩斑斓,大大小小的鸟可以达到上百只,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地道的民间百鸟衣,鸟图腾异彩纷呈、色彩斑斓,纹样造型粗犷、豪放、原始,充满野性。尤其是背后的图案最为精美,大多以一条盘旋的龙为轴心,外围环绕着多层鸟,整体形成一个圆形,图式古朴,千姿百态,别致传神。在苗族诸多灿烂的文化中,图腾文化是整个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独具古朴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衣饰上的鸟纹、鸟形,这种让百鸟云集于一身的服饰,无不散发着浓烈的原始文化气息和图腾意识,是罕见的原生态精美服饰,堪称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之珍品。
研究苗族文化的学者说,百鸟衣第一次一鸣惊人,是在唐朝的“卉服鸟章进长安”事件中:唐贞观中,东蛮谢元深入朝,颜师古奏言,昔周武时远国归款,乃集其事为《王会图》,今卉服鸟章,俱集蛮邸,实可图写,因命立德等图之。(《宣州画谱
.阎立德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