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前,我带着自己的舞蹈梦想来到北京这座大都市开始了艰辛的北漂生涯,游牧在不同的舞蹈机构做着与舞蹈相关的事儿……
今年的四月我接到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的一老朋友电话,让我去帮忙做一个舞蹈的活儿。他刻意说到"苗族的……"我一听这话,想都不想就答应了。
我在黔东南的苗岭山寨生活了二十年,对那里的情与事是刻骨铭心的,尤其是我从事的工作,每天都在唱苗歌,跳苗舞,喝苗酒……苗寨里的民俗节日太多,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牯藏节,吃新节,芦笙节、招龙节、敬桥节、姊妹节……不胜枚举。苗族的各种节日,让日子在歌舞酒的浸润中便有了更多的滋味儿,而节日盛会中老百姓最喜欢看的除了歌舞以外就数斗牛、斗鸡、赛马咯……
原来我这次要干的活儿就是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肖继元导师的新作品《斗》做现场音乐部分的。我第一次舞蹈学院见到了和蔼可亲的肖继元老师,我和肖继元老师应该说是两个不同舞蹈领域的人,我们的首次见面十分真诚而开心,肖继元老师首先简单地阐释了《斗》的创作思路,并表达了学院对《斗》的演出要求,以及期待合作的诚意后,我便快速地进入到舞蹈《斗》的主题中,去了解、感受、体会和揣摩《斗》的意蕴。其实《斗》所表现的就是两只公鸡的打斗情景,而我的任务就是敲打苗族最有代表性的器乐—木鼓,以苗族木鼓独有的鼓点节奏给他们伴奏。
其实苗族民间的"斗鸡舞"我是十分熟悉的,它是芦笙舞的一种,并与苗族同胞的生活息息相关,与苗族人的图腾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传承至今,"斗鸡舞"是苗族地区一种具有显著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由于苗族人民对鸡的崇拜,认为鸡有呼唤光明,驱逐黑暗,消灾祈福的神秘力量。久而久之衍生出一整套与鸡的动作特征、体态运律、生活习俗、性格气质极其相似的仿生舞蹈——"斗鸡舞",也正是这种模仿鸡的体态动律的"斗鸡舞"充分地表达出了苗族同胞豁达开朗的民族性格。然而肖老师创作的作品《斗》它不是芦笙舞,也不用芦笙,而是用现代舞的形式来表达作品,用鼓点的节奏来推进舞蹈的发展变化,而且肖老师希望我在他的作品里面除了融入苗族鼓点节奏外,还要求我加进更民族更民间的声音艺术,让作品与我的现场鼓点音乐伴奏有互动、有联通……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挑战。